【系统提示:完成支线任务:争取受教育权。获得经验值。】
【系统提示:触发新任务:推动性别平等意识。】
一次小组聚会,一个名叫小梅的女孩哭得梨花带雨,说自己被家里逼婚,对方是个大她(他)十几岁的瘸子,就因为那瘸子家里出了三石米的彩礼。小梅哽咽着说,她(他)宁可一头撞死也不嫁。
林若男(张桀)想起周老师曾借给她(他)一些普及法律知识的小册子,上面用白话文写着各种条文。她(他)翻出册子,带着小梅,还有小翠阿芳她们,借着昏暗的油灯,逐字逐句地研究。
“看,这里写着,婚姻自主,禁止买卖婚姻和包办婚姻!”小翠指着一行字,惊喜地叫起来。
在林若男(张桀)的鼓励和大家的参谋下,小梅鼓足勇气,找到了街道的妇女联合会寻求帮助。妇联的干事听了她们的诉说,也很重视。经过一番周折,妇联出面调解,并向小梅的父母宣传了婚姻法。小梅的父亲起初还梗着脖子嚷嚷:“我养的女儿,我说了算!”但在法律条文和妇联干事的严肃态度面前,最终还是妥协了,不情不愿地取消了那门荒唐的婚事。小梅千恩万谢,觉得人生又有了希望。
这件事在她们的小圈子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也让林若男(张桀)意识到,法律是保护她们这些弱势女性的有力武器。
她们的故事,不知怎么被一位富有正义感的年轻记者知道了。那记者姓王,戴着眼镜,斯斯文文的,却有一股子韧劲。王记者深入采访了她们,听她们讲述各自的经历,记录下她们的眼泪和笑容。随后,一篇名为《夜校里的微光——挣扎在城市边缘的农村女孩们》的报道,发表在当地一家颇有影响力的报纸《民生日报》上。
报道一出,立刻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震惊于这些女孩所遭受的不公与歧视,也为她们的坚韧与抗争而动容。一时间,关于“重男轻女”、“女性受教育权”、“农村女性命运”等话题的讨论,在茶馆酒楼、街头巷尾热烈展开。有拍案叫好的,有扼腕叹息的,也有少数人嘀咕“女人家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不安分”。
在舆论的推动下,一些地方政府开始重视并出台政策,加强对女性权益的保护,严厉打击买卖婚姻等陋习。妇联也得到了更多的支持,开展了更多针对农村女性的普法宣传活动。一些曾经认为“女孩读书无用”、“女儿就是泼出去的水”的家庭,也开始在社会舆论的压力和周围人的议论下,悄悄反思自己的行为。
林若男(张桀)看着报纸上关于她们的报道,看着那些因为她们的努力而悄然发生的变化,心中涌起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她(他)知道,这不仅仅是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在无形中,帮助了更多和她(他)一样的女孩。
但她(他)也清楚,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彻底改变根深蒂固的陈旧观念,依然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