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熊教授的担心,宋之仁觉得不无道理。-晓?税¢C\M-S¢ ^已+发+布¨罪·新¨章/节?
对于那位素未谋面的,军统上海站洪站长,宋之仁早就从他的手段中判断出他的狠辣。那么利用一下这群爱国小青年,给76号特工和日本人找些麻烦,就在正常不过了。
在熊教授离开后,宋之仁倚在安全屋斑驳的木椅上,修长手指夹着的香烟明明灭灭。他盯着墙角那台老式座钟,黄铜钟摆每摆动一次,都像在丈量生死。熊教授刚刚说过,那些香港来的学生团带着电台和密电码,而且目标明确,就是来上海抗日的。表面上是热血青年的救国之举,可在谍报战场上,哪有这么简单的事?
恐怕其中早就有高人在布局。
作为军统"财神爷"小组的负责人,宋之仁对军统上海站的行事风格再熟悉不过。尤其是洪站长,手段狠辣得让人不寒而栗,为了能尽快开展工作,甄别队伍,不惜连续三场当街袭击,首接牺牲军统上海站一半以上的人员,那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做派,在洪站长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突然,抗日救国军这个名字在脑海中浮现。在原时空,那是1937年淞沪会战失利后,军统秘密筹建的地下武装。
这支特殊队伍成分驳杂,既包含经历过正面战场厮杀的退役士兵,凭借实战经验制定作战策略;也吸纳了在上海滩扎根己久的帮会分子,利用其对城市地形与三教九流的熟悉,构建情报网络;而人数最多的,则是怀揣爱国理想的热血青年,他们为信念奔赴战场,以笔为刀、以命相搏。
在敌后战场上,抗日救国军的行动如暗夜惊雷。1939年,他们在杨树浦码头实施的军火库爆破行动堪称经典。.8*6-k.a,n~s-h*u*.′c\o.m¨队员们乔装成装卸工人,历时数月摸清日军守备规律,最终将烈性炸药藏于货物夹层。随着震天巨响,火光冲天而起,不仅摧毁了日军大量武器弹药,更切断了其短期内的物资补给线。在沪宁铁路沿线,他们频繁破坏铁轨、炸毁桥梁,令日军运输陷入瘫痪;在日伪统治核心区域,他们组织工人罢工、学生罢课,通过散发传单、张贴标语等方式,唤醒民众的抗日意识,让沦陷区的土地始终燃烧着反抗的火种。
然而,辉煌战绩的背后是难以计数的牺牲。这支队伍自组建起便游走在生死边缘,日军的残酷围剿、汪伪政权的疯狂镇压,让每一次行动都充满危险。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抗日救国军累计发动大小行动超三百次,击毙击伤日伪军达数千人,摧毁大量军用设施与物资。但同时,超过两千名队员在战斗中壮烈牺牲,许多人甚至连姓名都未留下,仅以“无名烈士”载入史册。幸存者中,部分因身份暴露被迫隐姓埋名,余生都在躲避敌人的追杀;另一些则继续潜伏,在更危险的岗位上为抗战事业奉献。
如今这个时空,谍战形式更紧张,这支力量怕是要提前登场,成为各方争夺的利器。
那些香港来的学生,在洪站长眼里能是什么?不过是现成的诱饵罢了。带着电台,搞到武器,怀揣理想,却不知自己即将被推进绞杀场。宋之仁想到他们年轻的面孔,或许还带着香港的海腥味,满心都是救国热忱,却要被当作一次性的棋子。
更让他揪心的是熊教授的情报线。40多人,进步学生、工人,秘密运转多年,很多都是老同志。可最近三个月,由于顾正红同志的牺牲,自己交接后的静默管理,似乎己经有些脱离掌控,至于和这群香港小青年搅在一起,现在看来,这些反常绝非偶然,恐怕这条情报线己经暴露在军统的监视之下。\卡,卡-小¨税′罔+ `已^发_布?罪′薪`漳!截-
换作其他地下组织负责人,此刻怕是要立刻下令全员撤离。但宋之仁知道,贸然行动只会打草惊蛇。敌人就像暗处的猎手,正等着猎物露出破绽。
宋之仁伸手拿起桌上的资料,泛黄的纸页间夹着青年们的照片。年轻的脸庞上洋溢着朝气,眼神清澈明亮。他小心翼翼地将资料叠好,塞进怀里的暗袋,动作轻柔得仿佛在保护易碎的珍宝。
起身走到衣架前,披上黑色风衣。布料摩擦的声音里,他摸到内衬里的勃朗宁手枪,冰冷的金属触感让心绪稍稍平静。戴上礼帽,帽檐压得很低,几乎遮住半张脸。
上海的梅雨季总是黏腻得让人发慌,宋之仁扣紧黑色风衣的铜扣,踩着潮湿的青石板往弄堂口走去。巷子里飘来煤球炉烧糊的气味,混着隔壁裁缝铺传来的缝纫机咔嗒声,倒也衬得这寻常午后多了几分烟火气。
弄堂口"文具店"的玻璃橱窗蒙着层水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