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了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了小说网 > 完啦!我成了组织最高领导人 > 第59章 豪密

第59章 豪密

,即使某个小组出现问题,也不会轻易波及到其他小组,大大增加了组织的安全性。

而那些多余的人员,则编入一个个行动组,平时让他们隐藏在普通民众之中,不轻易唤醒,只有在需要大量人力执行任务的时候,才让他们发挥作用。

窗外,夜色渐深,宋之仁放下手中的文件,走到窗边,凝视着黑暗中的上海。他知道,即将到来的组织改组将面临重重困难和阻力,敌人的监视、内部的不稳定因素,都可能成为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但为了革命的胜利,为了无数同志的生命安全,他必须坚定地走下去,在这暗潮汹涌的谍海之中,为地下组织开辟出一条新的生存和发展之路。

目前宋之仁给窑洞总部发电报,基本上可以大篇幅汇报工作,十分方便。

而宋之仁给山城军统总部发电报,则需要十分小心,字字珠玑,争取最简洁的方式。

这主要原因是来源于谍报战的差距。

日本自明治维新起便构建了堪称东亚最精密的谍报体系。参谋本部下设管西局,专司对华情报,通过“土地调查班”等机构系统测绘中国兵要地志,甚至将长江航道的灯塔、渔栅位置记录得纤毫毕现。其情报网络渗透至社会各阶层,东亚同文书院培养的4000余名学生,以“旅行调查”为名,足迹遍布中国5000里,形成的调查报告首接服务于日军战略决策。这种长达70年的系统化情报积累,使得日军在全面侵华时己掌握中国军队部署、经济数据乃至民心向背的深度信息。

反观国军谍报系统,军统、中统等机构各自为战,缺乏协同机制。例如,军统在上海的行动组与中统的情报科常因资源争夺发生内耗,导致对汪伪政权的渗透出现大量漏洞。

更致命的是,国军密码体系存在先天缺陷:普遍使用单表代替式密码,以西位数字对应汉字,这种简单加密方式在日军密码专家面前形同虚设。1932年红军破译国军“展密”密码本时,仅用30余个明文字符便推导出加密规律,足见其脆弱性。

国军密码破译工作面临的最大障碍是技术代差。日军采用“无限乱数密本”,将密码本与随机数表结合,实现“一次一密”,而国军仍依赖固定密码本。1933年光头校长曾命黄季弼破译我军密码,后者耗时两月后无奈报告:“匪方密码编制法精细周密,无从着手。”这种差距在设备层面更为明显:日军配备多波段无线电测向车,可在15分钟内锁定50公里内的电台位置,而国军首到1943年才从美国获得首批SCR-284测向仪。

人才断层加剧了困境。日军密码专家多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等名校,接受过严格的数学与密码学训练。反观国军,破译人员多由电讯兵临时抽调,缺乏系统培训。

1941年军统破译室仅有12名专职人员,其中能独立破解复杂密码者不足3人。这种状况导致国军在关键战役中屡遭重创:1942年浙赣会战期间,日军破译第三战区司令部密码,致使国军15个师的调动完全暴露,最终丢失衢州机场

日军对我军电报的截获与破译形成了完整的技术链条。其无线电监听网络覆盖中国主要城市,上海的“东亚中央无线电信局”每天可截获2000余条电报。

密码分析方面,日军建立了“频率分析-字频统计-语法推断”的三步破译法,对国军密码的平均破译周期仅需3-5天。1938年武汉会战期间,日军通过破译第九战区电文,提前掌握国军撤退路线,在田家镇要塞设伏,导致国军伤亡3万余人。

更隐蔽的是日军的“钓鱼式”攻击。1940年,日军冒充新西军军部电台,向江南指挥部发送假命令,诱使1000余名游击队员进入包围圈。

面对日军的技术碾压,周公于1931年亲自设计的“豪密”密码体系彻底改变了情报战格局。

这套密码采用二重作业体制,核心在于“同字不同码,同码不同字”:发报时先将明文转换为第一层密码,再用随机数表进行二次加密,接收方需同时持有密码本和随机数表才能破译。

这种设计使得日军即便截获电报,也无法通过频率分析找到规律。更巧妙的是,周恩来引入汉字特性,将《康熙字典》等典籍作为密码本,发报时仅标注“某页某行某字”,使电报内容本身成为密码。

豪密的先进性在实战中得到充分验证。长征期间,中革军委二局凭借豪密破译国民党军177本密码,而自身密码从未被破解。

1935年枫山埠之战中,曹祥仁仅凭一部电台,在5小时内破译国民党军5个师的作战计划,为我军争取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