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之仁心里首犯嘀咕:“我可不想因为自己累死个元帅,那可就闹大笑话了!”
运输工作一首持续到第二天晚上。战士们虽然累得腰酸背痛,脚步都有些虚浮,但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看着一车车的粮食和武器被运走,大家仿佛看到了胜利的希望。
这些堆积如山的粮食,意味着以后再也不用饿肚子;崭新的装备,更是给了大家无穷的底气和力量。
当最后一批物资运走后,宋之仁跟随副总指挥回到指挥部。
指挥部里,副总指挥紧紧拉着宋之仁的手,语气中满是感激:“小宋同志,你这批物资和武器装备实在是太珍贵、太重要了!枪炮数量多固然好,我们有10万人,凑几支精锐部队不成问题。但子弹和炮弹才是关键啊!现在八路军被人嘲讽为‘三枪八路’,开三枪就得拼刺刀。炮弹更是管控严格,一个团就几发,用一发都得打报告。你送来的这些,可真是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啊!”
宋之仁笑着摆摆手:“能为抗战出份力,是我的荣幸。只要能打败小鬼子,这些都不算什么。”
这场物资运输,不仅让八路军的装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更让战士们和老百姓的心紧紧凝聚在一起,为抗战胜利增添了一份坚实的力量。
晚上宋之仁躺在临时安排的土炕上,听着窗外此起彼伏的脚步声和此起彼伏的吆喝声,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月光透过糊着窗纸的木窗漏进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子。
不远处指挥部的油灯亮了一整夜,隐隐传来纸张翻动和激烈讨论的声音。他知道,副总指挥和师长正带领整个指挥部,在这黎明前的黑暗里,为了一场即将到来的变革彻夜奋战。
开春的会战己近在眼前,宋之仁带来的海量物资和武器装备,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彻底打乱了原有的作战计划。
山西十万大军,此刻正站在一个全新的起点上,一切都需要重新规划。那些堆积如山的粮食、枪支弹药,既是宝贵的财富,也是沉甸甸的责任。
物资的分发成了首要难题。八路军的部队分布极为分散,师部周围只有参与运输的一万多人。其他部队,近的需要三五天才能赶到,远的即便派出运输队,也得半个月以上才能抵达。
副总指挥看着地图上密密麻麻的部队分布点,眉头拧成了一个结。更棘手的是,如何将这些物资公平、高效地分配到各支部队手中,既要保证主力部队的换装需求,又要兼顾二线部队的改组,稍有不慎,就可能影响军心。
部队改组的计划在副总指挥的脑海中逐渐成型。五万多人的装备物资,足以将山西境内的五万二线部队彻底改组成一线部队。原有的一线主力部队也能换上崭新的武器,战斗力将得到质的提升。
按照他的设想,改组换装完成后,将拥有十万主力部队,还能有余力扩建五万预备队。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宏大计划,从无到有,每一步都需要精心谋划、快速推进。
与此同时,各部队也陷入了紧张的筹备之中。新武器装备的使用方法与以往大不相同,战士们需要重新学习、适应,尽快形成战斗力。捷克式轻机枪的操作技巧、MG - 42通用机枪的保养方法、迫击炮的精准瞄准……每一项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掌握。而这一切,都必须在短短两个月内完成,时间紧迫,任务艰巨。
宋之仁在炕上辗转反侧,眼前总是浮现出副总指挥布满血丝的双眼和疲惫的身影。
这几天,副总指挥几乎没合过眼,嗓子都喊哑了,却依然在指挥部里有条不紊地安排各项工作。宋之仁心里涌起一股敬佩之情,同时也觉得自己不能只是袖手旁观。
第二天一早,宋之仁来到指挥部。屋内烟雾缭绕,桌上堆满了地图、文件和作战计划,几个参谋正趴在桌上写写画画,副总指挥和师长围在地图前,激烈地讨论着什么。
“副总指挥,师长,我想给部队帮帮忙。”宋之仁打断了两人的讨论,语气坚定。
副总指挥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惊讶:“小宋同志,你奔波这么久,该好好休息才是,这事儿我们能处理。”
“我哪能歇得住啊!”宋之仁笑着说,“我琢磨着,咱们有了新装备,战术也得跟着变。我以前研究过三三制战术,觉得特别适合咱们现在的情况。要是战士们能学会,战斗力肯定能提升一大截。”
师长饶有兴趣地走过来:“三三制战术?说来听听。”
宋之仁拿起一根树枝,在地上画了起来:“这三三制,就是把一个班分成三个战斗小组,每个小组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