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秋收时节,咱们去沈家庄看看便知。到时候若是当真丰收,再跟咱爹禀明缘由,想必他也会点头的。”
朱槿不管朱标的震惊,继续说道。“等做上一年半载有了初始资金,珍珠姐就可以在南北各地选地方建工坊——江南水多,适合建糖坊酒坊;北方石料足,正好开水泥窑。建工坊时顺带买些土地,几十亩为一片,按家庭分下去,让士兵们住得离田地近,白天去工坊干活,傍晚回家侍弄庄稼。”
“最要紧的是孩子们的前程。每个工坊附近都得建学堂,青砖瓦房至少三间,能容下几十个娃。课本由格物院的人编写,官刻负责刊印,字要大、纸要厚,免费发给孩子;笔墨也由学堂提供,每天每人一小截墨条、半张宣纸。先生要请那些落第的秀才,学问好、性子耐的,每月工钱三百文,从沈家的收益里出。等孩子们长到十岁,就看看他们的本事:背书好的、写文章有灵气的,就在学堂继续读,将来考秀才、中举人;要是喜欢舞枪弄棒、反应快力气大的,就记下来,等讲武堂招生时送过去,学点兵法武艺;实在不是读书打仗的料,就跟着父辈学种地、学手艺,去工坊干活,至少饿不着。”
“另外每个工坊旁还得盖座养老院,青砖砌墙、灰瓦覆顶,院墙刷得雪白,院里开辟出半亩菜园,种些青菜萝卜,既养眼又能添些新鲜吃食。正屋分作东西两排,每间房住两三位老人,地面铺着平整的青石板,墙角垒着取暖的炭盆,冬天烧着银丝炭,屋里暖烘烘的不冻人。每日三餐不重样,早上是小米粥配白面馒头,中午糙米饭加两菜一汤,晚上轮换着吃面条或菜包子,逢年过节除了分肉,还能打壶好酒让老弟兄们抿两口。安排两个手脚勤快的妇人轮流照看,端水喂药、拆洗被褥,天好的时候推着轮椅带行动不便的老人在院里晒晒太阳,让他们能安安稳稳享几天清福。”
朱槿端起茶杯喝了口茶,润了润嗓子:“至于工坊的收益,除去工钱、学堂开销、养老院用度,剩下的就分成西份。一成给沈家,算是车马费、管理费;两成给大哥,大哥是世子,迎来送往需要钱;三成给兵仗局和格物院,兵仗局要买铁料造兵器,格物院得研究新东西;最后西成交给咱娘马秀英,娘最会过日子,让她悄悄攒着。咱爹你也知道,早年穷怕了,如今虽说当了吴王,骨子里还是带着点穷人乍富的性子,给他那么一大笔钱,指不定就想着修宫殿、赏功臣,兴师动众地浪费掉。让娘攥着这笔钱,将来咱爹要是又想铺张,娘就能拿出来说:‘这些钱留着给士兵发军饷吧’,也能让他收敛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