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前为露(由白转寒),霜后为雪(由小到大),都是渐进过程。
最后是‘小寒’‘大寒’,《诗经·豳风》说‘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十一月寒风呼啸,十二月寒气凛冽),‘觱发’形容风寒,对应十一月后的‘小寒’。
‘栗烈’形容气寒,对应十一月底的‘大寒’。
总体而言,上半年节气主‘生长’,如雨水、雷(惊蛰)、风(清明),都是生发之气。
下半年节气主‘成熟’,如露、霜、雪,都是成敛之气。
下半年多描述天时,少提农时,因为农时最紧要的是春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先儒说:‘变是化的渐进,化是变的完成。’
立春、雨水之后,寒气逐渐变化,到立夏时,寒气完全化为暑气。
小暑、大暑体现这种渐进。
立秋、处暑之后,暑气逐渐变化,到冬至时,暑气完全化为寒气。
小寒、大寒也体现这种渐进。
又说:‘日月运行形成四季,因其有规律,所以圣人制定历法推算。
阴阳交错生成万物,因其无穷变化,所以圣人通过物候观测。’
贯通六气(风、寒、暑、湿、燥、火)的早晚始终、五运(木、火、土、金、水)的盛衰盈虚,以至理为根本,以数术为依据,流传万古而无差错。
《黄帝内经》说:‘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15天),六气为一时(90天),四时为一岁(360天)。’
又说:‘日为阳,月为阴,运行有轨迹,周期有规律,太阳每日行一度,月亮每日行十三度多。’
所以大小月累计365天成为一年,积累余数形成闰月。
太阳每日行一度,365又四分之一天绕天一周为一岁,每五日对应一候,三候(15天)为一气,三气(45天)为一节。
‘节’指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这八节,三八二十四气分主四时,构成完整的一年。
春秋称‘分’,是因为此时阴阳之气各半(昼夜均为50刻),节气至此发生变化。
冬夏称‘至’,是因为此时阴阳之气达到极致(夏至昼长60刻,冬至昼短40刻),节气至此保持同一状态。”
总结:本章节主要讲了。
“”部分主要围绕在命理学中的核心作用展开,重点阐述以下内容:
一、节气是命理排盘的月份划分依据
强调八字命理学中月份的界定以节气为准,而非农历日期或公历月份。
每个月由“节”与“中”(中气)组成,“节”为月份起始,“中”为月份中点。
例如:
正月(寅月)始于立春(节),终于惊蛰(节),中间的雨水为中气。
二月(卯月)始于惊蛰(节),终于清明(节),中间的春分为中气。
依此类推,全年分为十二节、十二中气,每两个节气对应一个农历月份(十二地支)。
二、节气与十二地支、五行的对应关系
详细说明每个节气对应的地支及五行属性,明确节气是五行之气转换的节点:
春木:寅月(立春—惊蛰)、卯月(惊蛰—清明)、辰月(清明—立夏),其中辰月为季末土旺,木气渐收。
夏火:巳月(立夏—芒种)、午月(芒种—小暑)、未月(小暑—立秋),未月为季末土旺,火气渐收。
秋金:申月(立秋—白露)、酉月(白露—寒露)、戌月(寒露—立冬),戌月为季末土旺,金气渐收。
冬水:亥月(立冬—大雪)、子月(大雪—小寒)、丑月(小寒—立春),丑月为季末土旺,水气渐收。
季末月(辰、戌、丑、未)虽属土,但各含前一季节的余气(如辰月藏乙木余气、戌月藏辛金余气等),影响八字中五行的强弱判断。
三、节气对八字五行旺衰的影响
指出节气是判断日主及全局五行旺衰的关键依据。
例如:
日主为木,生于寅月(立春后),木气当令而旺。
生于子月(大雪后),得水相生而相。
生于辰月(清明后),木气渐退但有余气。
五行在节气中的“旺、相、休、囚、死”状态,直接决定八字中五行的力量对比,进而影响用神取用与命理分析。
四、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