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甲装备处及国防大学‘盘古’前沿实验室,正式发布一项基于长期高强度实战验证、海量生理数据分析与前沿理论推演得出的核心成果:《脑域神经能量磁场强度(Γ)规则》。此规则,旨在为机甲驾驭能力,建立客观、普适、可量化的‘力量标尺’。”
全息屏幕瞬间切换,简洁而极具冲击力的核心定义如同冰冷的钢铁烙印,清晰地呈现于所有人眼前:
**【脑域神经能量磁场强度(Γ)等级划分与机甲驾驭能力对应关系】**
* **普通未经训练者:10 - 40 Γ**
* 无法有效链接驱动任何制式机甲神经接口。强行尝试如同稚子撼山,必然导致神经灼伤甚至永久性熔断。
* **一阶初期:40 - 50 Γ**
* 可勉强链接驱动不超过30米级小型机甲。
* 表现:**极度笨拙,失控感如影随形。** 操作延迟显着(>300ms),如同操纵巨大而僵硬的提线木偶。精细操作(如武器精确瞄准、复杂地形规避)近乎不可能。仅能执行最基础的移动、转向,无法应对任何复杂环境或战斗,精神负荷巨大,持续操作时间极短(<15分钟)。
* **一阶中期:50 - 60 Γ**
* 可链接驱动不超过50米级中型机甲。
* 表现:**显着笨拙,延迟感明显(150-300ms)。** 可执行较复杂动作序列(如基础格挡、简单火力压制、小队协同移动)。但动作流畅度、精准度严重不足,衔接生硬卡顿,如同生锈的齿轮强行啮合。长时间操作(>30分钟)极易导致精神深度疲劳,难以胜任高强度连续作战任务。
* **一阶后期:60 - 70 Γ**
* 可勉强链接驱动50米级以上大型机甲(如刑天88米、猎鹰三型91米)。
* 表现:**笨拙感依旧显着,人机分离感强烈(延迟感70-150ms)。** 如同在虚拟舱中进行最高难度模拟训练,意识需强行“幻想”控制机甲动作,神经信号传递存在难以逾越的“隔阂感”。可进行基础作战动作(集群冲锋、区域火力压制),但效率低下,难以发挥机甲理论性能的50%,战术反应迟缓,面对突发状况往往措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