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表》,每项都写了用途和预期效果。”
“比如?”小李好奇。
“比如横幅,不只是挂个标语,而是用来展示员工自己写的句子。”刘好仃翻开表格,“你看这里,有一栏写着‘如预算不足,可考虑旧物料再利用’。”
“这主意好。”小李点头,“我们车间还有几卷没用完的布料,正好可以裁成横幅。”
“这就叫资源再利用。”刘好仃笑了,“咱们不追求奢华,但一定要用心。”
“那宣传方面呢?”小张问。
“已经在做了。”刘好仃指着外面的公告栏,“我们做了几张贴纸海报,用玻璃图案做主视觉。”
“还有早班广播。”小王补充,“每天播报一则‘文化建设小知识’。”
“我记得今天的内容是——”刘好仃顿了一下,“‘某位员工曾参与建厂初期的文化墙绘制’。”
“这个人是谁?”有人问。
“等展览那天就知道了。”刘好仃神秘一笑,“到时候让他本人来讲。”
会议结束时已是中午,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地板上,暖洋洋的。
“下周先把文化墙的设计稿弄出来。”刘好仃一边收拾东西一边说,“然后我们再细化每个项目的执行方案。”
“明白。”小王应了一声。
走出会议室,刘好仃回头看了一眼墙上挂着的白板,上面还写着“团结、归属、奋斗”这几个字。
他轻轻关上门,心里想着:文化建设不是一场热闹,而是一场持久战。
但它可以从一次会议、一句话、一张展板开始。
下午三点十七分,阳光斜照进厂区,一号车间的机器轰鸣依旧,但在某个角落,一块崭新的文化墙正在搭建。
刘好仃站在旁边,看着几个工人小心翼翼地钉上第二块展板。
那是他们工厂的第二张老照片,也是文化建设的第二步。
“老刘,你看这个角度行不行?”老张举起锤子,指了指展板的位置。
“再往左一点,刚好能挡住那个电箱。”刘好仃指挥道。
“好嘞!”
锤子敲击的声音清脆有力,像是某种仪式的开始。
刘好仃抬头望着天空,云层很薄,阳光正好。
他知道,文化不是一天建成的,但至少,他们已经开始动手了。
而这也正是他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