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接话:“上个月有个厂被举报,结果查的是第三方检测报告——盖章齐全,数据合规。可谁不知道,那报告是‘包过服务’,八百块一份,还能按需定制。”
老张没说话,悄悄按下了录音键。
回厂路上,他站在路灯下听了一遍录音,手指在“播放”按钮上停了好久。最后,他把文件命名存进手机,标题很直:“行业真相,别忘了”。
第二天小组会上,他把录音放出来。控制室里安静得能听见空调滤网落灰的声音。
“这不是一家的问题。”老张把手机扣在桌上,“是大家都觉得,只要不被看见,就不算犯错。”
阿芳低头翻着自己整理的un sdgs目标清单,手指停在第12条“负责任消费与生产”上,久久没动。
小林忽然开口:“那我们……是不是也一直在假装看不见?”
没人回答。窗外,一辆运料车缓缓驶过,轮胎压过减速带的声音像一声闷叹。
三天后,三人交上了第一版风险对照表。
阿芳的表格里列了七项高危政策节点,最上面一条是:“2026年cbam实施后,出口欧盟玻璃产品需提供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报告,目前我厂无核算能力”。
小林的技术分析标出五个技术断层,其中“范围三排放监测”“能源效率基准值”“绿色供应链认证”三项被标红,备注写着:“非整改不可,否则五年内将丧失国际投标资格”。
老张的行业案例汇总了十二家本地企业的共性问题,结论只有一句:“合规靠运气,生存靠侥幸。我们不是例外,只是还没倒霉。”
刘好仃一张张看完,没评价,只问:“如果现在有一张国际订单,客户要求提供sbti认证路径,我们能交什么?”
三人对视一眼,齐齐摇头。
“那就对了。”刘好仃合上文件夹,走到白板前,拿起笔,在“生产目标”下面那行“活得长久”旁边,添了五个字:“先活过2026”。
他放下笔,转身看向屏幕。
主界面上,g-pulse系统刚弹出一条新提醒:
“可持续性评估初筛模块检测到3项高风险合作项目,请及时处理。”
刘好仃点开详情,第一项就是越南声波项目,状态仍是黄色警示。
他正要标记备注,小林忽然指着另一栏:“您看这个——系统刚更新了‘碳足迹模拟器’测试版,能自动抓取能耗数据推算排放量。”
刘好仃凑近屏幕,看见输入框下方跳出一行提示:
“请先选择核算标准:iso
\/ ghg protocol \/ cbam 2026 dra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