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反问的形式,表达对士人遭遇不公的强烈愤慨,质问为何在社会中,贤能之士总是难以获得施展才华的机会,反而遭受各种迫害,进一步强化了对黑暗现实的批判。
25. 苍昊遐缅,人事无已。有感有昧,畴测其理?
- 解析:感慨苍天高远,人事无穷无尽。有的事能让人有所感悟,有的却让人困惑不解,谁能推测其中的道理呢?此句从对具体士人的遭遇描述,上升到对整个宇宙人事的思考,表达了对天道和人事复杂关系的迷茫,体现出作者在面对士不遇这一普遍现象时,无法理解其中缘由的无奈。
26. 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己。既轩冕之非荣,岂缊袍之耻?
- 解析:作者表明自己的态度,宁愿坚守穷困以顺遂自己的心意,也不屈从迎合而使自己身心疲惫。既然高官厚禄并非荣耀,难道身穿破旧的袍子就是耻辱?此句体现了作者在面对黑暗现实和士不遇困境时的抉择,即坚守自我,不被世俗的荣华和贫困观念所左右,展现出高尚的气节和独立的人格。
27. 诚谬会以取拙,且欣然而归止。拥孤襟以毕岁,谢良价于朝市。
- 解析:作者认为自己确实因与世俗观念不合而显得笨拙,但姑且欣然归隐。怀着孤独的情怀度过一生,拒绝在朝廷市肆中求取高位。此句进一步强调了作者的归隐决心,表达了他对黑暗现实的彻底摒弃,以归隐来坚守自己的精神世界,同时也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即通过归隐来反抗士不遇的现实,保持自我的高洁品性。
……
句译:
1. 昔董仲舒作《士不遇赋》,司马子长又为之。余尝以三余之日,讲习之暇,读其文,慨然惆怅。
过去董仲舒创作了《士不遇赋》,司马迁也写过同样题目的文章。我曾经在空闲的时日里,讲学诵读之余,阅读他们的文章,不禁感慨万千,满心惆怅。
2. 夫履信思顺,生人之善行;抱朴守静,君子之笃素。
践行诚信,思虑和顺,这是世人的美好品行;持守质朴,保持宁静,这是君子深厚的素养。
3. 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
自从淳朴的世风消逝,虚伪之风便大肆兴起,民间之人渐渐懈怠了廉洁谦逊的节操,朝廷上下充满了急功近利、钻营求进的心态。
4. 怀正志道之士,或潜玉于当年;洁己清操之人,或没世以徒勤。
心怀正义、志于大道的士人,有的在盛年时如美玉般被埋没;洁身自好、操守清廉的人,有的终生徒劳忙碌却一事无成。
5. 故夷、皓有“安归”之叹,三闾发“已矣”之哀。
所以伯夷、叔齐发出“何处归依”的叹息,屈原发出“算了吧”的哀伤感叹。
6. 悲夫!寓形百年,而瞬息已尽;立行之难,而一城莫赏。
可悲啊!人寄身于天地间不过百年,而转瞬之间生命就已消逝;建立德行本就艰难,却哪怕做出如围成一座城般的大功绩也得不到赞赏。
7. 此古人所以染翰慷慨,屡伸而不能已者也。
这就是古人之所以奋笔疾书、情绪激昂,屡屡抒发感慨而不能停止的原因啊。
8. 夫导达意气,其惟文乎?抚卷踌躇,遂感而赋之。
疏导表达内心的情思,大概只有依靠文章吧?我手抚书卷,犹豫不决,于是有感而作了这篇赋。
9. 咨大块之受气,何斯人之独灵!
可叹大自然赋予万物生机,为何只有人类最为灵秀!
10. 禀神智以藏照,秉三五而垂名。
人类禀受了聪慧的神智而内心明澈,秉持三才五常而留名于世。
11. 或击壤以自欢,或大济于苍生;靡潜跃之非分,常傲然以称情。
有的人以击壤之戏自娱自乐,有的人则致力于救助天下百姓;无论出仕还是隐居都不违背本分,常常傲然自得,顺遂自己的性情。
12. 世流浪而遂徂,物群分以相形。
然而世风日下,如水流逝,万物以不同类别相互比较。
13. 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彼达人之善觉,乃逃禄而归耕。
细密的渔网一撒下,鱼就惊恐逃窜,宏大的罗网一设置,鸟就惊慌高飞;那些通达事理的人善于觉察,于是逃离仕途回归田园耕种。
14. 山嶷嶷而怀影,川汪汪而藏声;望轩唐而永叹,甘贫贱以辞荣。
山峦巍峨,留住自己的影子,河流深广,隐藏自己的声音;遥念轩辕、唐尧的时代而长久叹息,甘心贫贱而拒绝荣华。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