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宁静进行对比,如官场的“拙艰”与闲居的安乐,突出作者对不同生活方式的态度。通过“两学齐列……孟母所以三徙也”,以孟母三迁典故强调居住环境对人的影响,体现对闲居之地的满意。
3. 语言优美华丽:作为西晋时期的作品,语言体现出当时追求华丽雕琢的风格。用词精准,如“煌煌乎,隐隐乎,兹礼容之壮观,而王制之巨丽也”,“煌煌”“隐隐”生动表现出皇家礼仪的盛大辉煌。句式整齐,多采用四言、六言句式,如“遨坟素之长圃,步先哲之高衢”,节奏明快,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三、文学价值
1. 反映时代文人心态:《闲居赋》为研究西晋文人心态提供了重要素材,展现出当时文人在追求仕途与向往自由宁静生活之间的挣扎,反映出西晋社会政治环境对文人思想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
2. 丰富田园文学内涵:在田园文学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虽非典型田园诗,但对闲居生活的细致描绘,丰富了田园文学的表现内容与手法,为后世田园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推动了田园文学的发展。
……
解析:
1. 岳尝读《汲黯传》,至司马安四至九卿,而良史书之,题以巧宦之目,未曾不慨然废书而叹也。
- 解析:潘岳曾经阅读《汲黯传》,当读到司马安四次官至九卿,优秀的史官记录此事,将其列为“巧宦”一类时,不禁感慨万千,放下书本叹息。这里借司马安“巧宦”之事,引出自己对仕途的思考,为后文表达对官场的态度做铺垫。
2. 曰:嗟乎!巧诚有之,拙亦宜然。
- 解析:潘岳感叹道,“巧宦”之人确实存在,像自己这样“拙”于为官之道的人也大有人在。此句明确表达出自己对官场中“巧”与“拙”两种现象的认知,暗示自身在官场的不如意。
3. 顾常以为士之生也,非至圣无轨,微妙玄通者,则必立功立事,效当年之用。
- 解析:他一直认为,读书人活在世上,若不是达到圣人境界,行为高深莫测、精通玄理的人,就一定要建立功名、成就事业,在当世发挥作用。这表明了潘岳原本对士人的理想追求,反映出当时普遍的价值观,也与后文自己仕途的不顺形成反差。
4. 是以资忠履信以进德,修辞立诚以居业。
- 解析:因此要凭借忠诚履行信用来增进品德,修饰言辞树立诚信来成就事业。此句体现潘岳秉持的道德与事业准则,强调品德和诚信在进德修业中的重要性,然而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更增添了他对官场的无奈。
5. 仆少窃乡曲之誉,忝司空太尉之命,所奉之主,即太宰鲁武公其人也。举秀才为郎。
- 解析:我年少时在乡里私下获得一些声誉,有幸接受司空、太尉的任命,侍奉的主人就是太宰鲁武公。后来被举荐为秀才,进而成为郎官。这是潘岳讲述自己早期仕途经历,展现其起点颇高,与后文仕途坎坷形成对比。:<三a$[叶?屋?\ >无?}?错,)?内|±t容1~§
6. 逮事世祖武皇帝,为河阳、怀令,尚书郎,廷尉平。
- 解析:到后来侍奉晋武帝,先后担任河阳令、怀令、尚书郎、廷尉平这些官职。此句继续叙述自己在不同时期担任的官职,表明其官场经历丰富,但也暗示了频繁调任可能带来的疲惫与无奈。
7. 今天子谅闇,圣朝勿药。
- 解析:如今皇帝居丧,圣明的朝廷无需药物(意为无需过多干预,自会平稳发展)。这里点明当时的政治背景,为自己下文辞官闲居的决定提供时代背景说明。
8. 仆自以才拙,不堪时命,仰归闲养疾,退而赋闲居焉。
- 解析:我自认为才能笨拙,不能顺应时势与命运,于是决定退归闲居、调养疾病,进而创作了这篇《闲居赋》。直接表明自己辞官闲居的原因和创作此赋的目的,是对前文官场经历反思后的结果。
9. 遨坟素之长圃,步先哲之高衢。
- 解析:在古代典籍的广阔园圃中遨游,在先代哲人的大道上漫步。此句表达自己闲居后沉浸于经典、追寻先哲思想的生活状态,体现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10. 虽吾颜之云厚,犹内愧于宁蘧。
- 解析:虽然我脸皮够厚,但内心仍对比自己贤能的宁武子和蘧伯玉感到惭愧。以宁武子和蘧伯玉为参照,说明自己在道德学问方面尚有不足,体现出作者谦逊的态度。
11. 有道吾不仕,无道吾不愚。
- 解析:国家有道时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