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
1. 北芒何垒垒,高陵有四五。
- 解析:开篇描绘北邙山的景象,“北芒”即北邙山,在东汉及魏晋时期,是帝王公卿们理想的葬地。“垒垒”形容陵墓众多、一个挨着一个的样子,“何”字加强了这种感叹语气,凸显北邙山陵墓之密集。“高陵有四五”具体指出这里有四五座高大的陵墓,点明诗歌所关注的对象是这些帝王陵墓,为全诗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且略带沉重的氛围,引发读者对陵墓主人及相关历史的遐想。
2. 借问谁家坟,皆云汉世主。
- 解析: “借问”表明诗人通过向他人询问来进一步明确陵墓主人身份,这种问答形式使诗歌更具画面感和故事性。/x·1·9?9-t^x′t+.+c,o_m¨“皆云汉世主”,众人都回答说是汉代帝王的陵墓,直接点出这些陵墓的历史背景,将读者带入到汉代那段辉煌的历史中,同时也为后文写陵墓在后世的遭遇做铺垫,形成历史与现实的潜在对照。
3. 恭文遥相望,原陵郁膴膴。
- 解析: “恭”指汉恭陵,是汉安帝之父刘庆的陵墓;“文”指汉顺帝之父刘保的宪陵;“原陵”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陵墓。“遥相望”描绘出这些陵墓在空间上相互遥望的布局,暗示着汉代帝王们虽身处不同时代,但他们的陵墓共同见证着汉室的兴衰。“郁膴膴”形容原陵气势宏伟、郁郁葱葱的样子,展现出曾经帝王陵墓的威严与壮观,让读者感受到汉代的强盛以及帝王陵寝所象征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与后文陵墓的破败形成鲜明对比。
4. 季世丧乱起,贼盗如豺虎。
- 解析: “季世”即末世,点明时代背景,指汉朝末年。“丧乱起”描述了当时社会陷入动荡混乱的局面,战争、灾荒等接踵而至。“贼盗如豺虎”运用比喻的手法,将盗贼比作豺虎,形象地刻画出盗贼的凶狠、贪婪和肆无忌惮,正是在这样的乱世背景下,帝王陵墓也难以幸免,为下文写陵墓被盗掘破坏埋下伏笔,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秩序的崩溃和人民生活的悲惨。
5. 毁壤过一抔,便房启幽户。
- 解析: “毁壤过一抔”化用“一抔黄土”的典故,本指坟墓,这里表示陵墓被破坏的程度远超常理。“便房”是帝王陵墓中放置棺椁的地方,“启幽户”指盗贼打开了陵墓中深藏的墓室之门。此句具体描述了盗贼对陵墓的破坏行为,从外部的封土到内部的墓室,无一幸免,展现出盗贼的猖獗和陵墓所遭受的劫难,让读者直观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巨变。
6. 珠柙离玉体,珍宝见剽虏。
- 解析: “珠柙”即金缕玉衣,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后穿用的殓服。“珠柙离玉体”描绘了盗贼将金缕玉衣从帝王尸骨上剥离的场景,“珍宝见剽虏”则说明陵墓中的各种奇珍异宝都被掠夺一空。这两句通过对陪葬品被盗抢的描写,从侧面反映出盗贼的贪婪和残忍,同时也暗示了汉代帝王陵寝陪葬的奢华,进一步强调了昔日辉煌与今日破败的巨大落差。
7. 园寝化为墟,周墉无遗堵。
- 解析: “园寝”是帝王陵墓的配套建筑,是祭祀和供奉死者灵魂的地方。“化为墟”表明园寝在盗贼的破坏和岁月的侵蚀下,已变成一片废墟。“周墉”指环绕园寝的围墙,“无遗堵”表示围墙连一堵都没有剩下,彻底坍塌。此句从整体上描绘了陵墓周边建筑的破败景象,进一步渲染出荒凉、凄惨的氛围,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无情和命运的无常。
8. 蒙茏荆棘生,蹊径登童竖。
- 解析: “蒙茏”形容荆棘生长茂密、杂乱的样子,“荆棘生”描绘出曾经庄严的陵墓区域如今荆棘丛生,无人打理,尽显荒芜。“蹊径登童竖”则说这里的小路连孩童都能随意攀爬,突出此地已不再有往昔的威严与肃穆,变得荒僻且无人管束,从侧面反映出陵墓的荒废程度,以及社会秩序的混乱。
9. 狐兔窟其中,芜秽不复扫。
- 解析: 描绘出狐狸和野兔在陵墓区域内打洞居住的场景,“狐兔窟其中”再次强调了这里的荒芜和人迹罕至,已然成为野兽的栖息地。“芜秽不复扫”说明陵墓周围杂草丛生,一片污秽,再也没有人来打扫清理,强化了荒凉衰败的氛围,让人不禁对曾经辉煌的帝王陵寝如今的惨状感到唏嘘。
10. 颓陇并垦发,萌隶营农圃。
- 解析: “颓陇”指坍塌的坟墓封土,“垦发”表示被开垦。“萌隶”指百姓,“营农圃”即开垦农田。此句描述了连陵墓的封土都被百姓开垦成农田的情景,进一步体现出陵墓的彻底荒废和世事的变迁。曾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