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了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了小说网 > 诗词一万首 > 第254章 何劭《杂诗》

第254章 何劭《杂诗》

杂诗

何劭

秋风乘夕起,明月照高树。*d?u/a.n_q¢i/n-g-s_i_.¨n`e¨t.

闲房来清气,广庭发晖素。

静寂怆然叹,惆怅出游顾。

仰视垣上草,俯察阶下露。

心虚体自轻,飘遥若仙步。

瞻彼陵上柏,想与神人遇。

道深难可期,精微非易慕。

勤思终遥夕,永言写情虑。

……

赏析:

何劭的这首《杂诗》是一首融情于景、意境深远的诗作,细腻地展现了诗人在秋夜中的复杂情感与思索,在艺术表达和情感传达上独具特色。

一、主题情感

1. 孤独惆怅与生命忧思:诗歌开篇通过秋风、明月、清气、晖素等意象,营造出清冷寂静的氛围,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惆怅。“怆然叹”“惆怅”等词直白地宣泄了这种情绪。诗人对垣上草、阶下露的观察,借秋景中生命的脆弱与短暂,隐喻对生命易逝的忧思,展现出对人生的深层思考。

2. 精神超脱的向往与无奈:“心虚体自轻,飘遥若仙步。瞻彼陵上柏,想与神人遇”,表达诗人渴望摆脱尘世烦恼,追求精神超脱的愿望,反映出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但“道深难可期,精微非易慕”又将诗人拉回现实,体现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流露出对无法实现超脱的无奈。这种情感的交织,展现出诗人在精神追求道路上的挣扎。

二、艺术特色

1.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整首诗景语皆情语。秋夜的秋风、明月、清气、广庭等自然景象,不仅勾勒出一幅清冷孤寂的画面,更衬托出诗人内心的情感。如秋风、明月营造的氛围,与诗人的怆然叹息相呼应;垣上草、阶下露等衰败之景,强化了诗人对生命的忧思。`1′4~k¢a·n¨s~h!u!.,n+e!t·景与情紧密结合,使情感表达更为深沉、含蓄。

2. 细腻的心理描写:诗中生动展现了诗人情感与心境的变化。从开篇的孤独惆怅,到中间幻想超脱的空灵,再到最后回归现实的无奈,层层递进。“怆然叹”“惆怅”直白表达情绪,“心虚体自轻”细腻描绘心境转变,“勤思终遥夕”体现出思考的深入与持久,让读者深入感受到诗人复杂的心路历程。

3. 意象运用巧妙:诗中选用秋风、明月、垣上草、阶下露、陵上柏等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秋风、明月渲染清冷氛围,垣上草、阶下露暗示生命短暂,陵上柏则与仙人之遇相关,象征超脱。这些意象相互关联,构建起独特的意境,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4. 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诗歌以秋夜之景起笔,引发情感抒发,再到心境变化与超凡想象,最后回归现实,以思索和倾诉收束。从景到情,从现实到幻想再到现实,脉络清晰,层次井然,使诗歌的主题逐步深化,情感表达张弛有度。

……

解析:

1. 秋风乘夕起,明月照高树。

- 解析:诗句描绘了傍晚时分秋风悄然兴起,明月洒下清辉照亮高高的树木这一画面。“乘夕起”赋予秋风动态感,仿佛它趁着夜幕降临而登场,渲染出秋夜的凉意。明月照高树的景象,一方面营造出明亮却又略带清冷的氛围,另一方面,高树在月光下的孤独伫立,也隐隐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为全诗奠定了清冷、孤寂的基调。

2. 闲房来清气,广庭发晖素。

- 解析:“闲房”表明房间寂静无人,更显清幽,“清气”指秋夜清冷的空气,缓缓流入房间,带来丝丝凉意,强化了清冷之感。¢6+1^看/书·网! +最·新?章_节!更-新^快_“广庭”即宽敞的庭院,“晖素”指洁白的月光铺满庭院,描绘出一幅空旷、静谧且被月光笼罩的庭院画面。这两句从室内到庭院,进一步渲染了秋夜的宁静与清冷,烘托出诗人所处环境的寂静和内心的孤寂。

3. 静寂怆然叹,惆怅出游顾。

- 解析:在如此寂静清冷的氛围中,诗人内心的孤寂愈发浓烈,不禁“怆然叹”,“怆然”深刻地表达出诗人悲伤、凄凉的心境,这种情感难以抑制,只能通过叹息来宣泄。“惆怅”进一步点明诗人内心的烦闷与无奈,“出游顾”则是诗人为了排解这种惆怅情绪,选择走出房间,四处游逛,试图在外界寻找慰藉,展现出诗人内心的苦闷和对解脱的渴望。

4. 仰视垣上草,俯察阶下露。

- 解析:出门后的诗人,视线首先落在墙上的野草,“仰视”这一动作体现出垣上草的位置较高。垣上草在秋风中独自飘摇,本就给人一种孤独、脆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