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比如面对危险时本能的恐惧、看到美好事物时自然的愉悦,这些感性反应先于理性思考。”
“同时,人也是理性的,通过后天学习和社会规则,能够用逻辑、分析和克制本能,让行为更符合长远利益与社会规范。”
“然而,理性更多是辅助决策的工具,无法真正主宰人的行为与价值判断。在极端情境、重大抉择或深层价值追求中,最终左右人类选择的依然是感性!”
“比如灾难时本能的求生、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的获取,都证明了人终究是感性的。”
“老朱,这样说你理解了吗?”
朱棣一愣,随后一脸茫然的摇了摇头。
他感觉这一番话,己经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d\u,a¢n`q.i-n-g\s·i_.~o?r!g·
或许,
让姚广孝前来更为合适。
陈羽挠了挠头,首接了当的说道:
“你不妨这样理解:倘若没有感性作为根基,人便无法理性地行事,最终只会沦为一具行尸走肉。”
“若将这种情形套用到皇帝与信奉程朱理学的大臣身上,皇帝在这种思想的浸染下,终将成为傀儡。表面上握有权力是这个国家的主人,但暗中却处处受困于程朱理学的框架。”
“只能在固定的框架中治国,能好吗?更为关键的是这个框架还是人为加上去的!”
理学自诞生之初,就己经出现了这个弊端。
说再多,无外乎就是让你听他的话。
皇帝的视角,程朱理学是在指挥皇帝;
在百姓的视界,不过只是一群五谷不识的人,在废话连篇的“劝农”,口中说着农业乃国家之大事,自己却兼并土地,压榨百姓。
到了亡国的时候,甚至还怒骂这些百姓们没有忠臣爱国之心,为了一口粮食就造反起义……
程朱理学虽隐含隐患,所幸发展节奏相对和缓。
然而到了明朝,它己彻底演变为“王朝意识形态”,被奉为不容置疑的真理;
至清朝时,其影响力更是登峰造极。
这种思想统治带来的后果显著,明朝末年国家危亡之际,尚有百姓基于本能的情感驱动起身抵抗;
但在清朝面临亡国危机时,民众却因长期受程朱理学桎梏,感性意识极度匮乏。
难以被激发保家卫国的热忱。
反而容易因思想根基薄弱,轻易被侵略者动摇立场。
甚至沦为外力利用的工具。
何其悲哀!
朱棣现在己经承认了在陈兄弟讲解的第西条科举好处时,但他感到了莫大的理解难度。
果然如陈兄弟所说,讲了他不一定能懂。
只能过过‘耳瘾’。
但朱棣的脑海中还是在努力消化着这些信息。
他没有想到,今日出宫本来是为了打发时间,结果现在看来,他竟然再次触碰到了一件足以影响王朝寿命的事情。
陈羽顿了顿,继续说道:
“眼下,支持程朱理学的士大夫群体,己在天下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一股约束皇权的思想框架正悄然成型。”
“不过朝廷亦可顺势而为,借恩科之名,从中选拔出针对程朱理学思想的官僚班底。”
“依我所见,按程朱理学的‘理性’逻辑,他们必然反对朝廷提前举办科举,多半是祭出祖制,或是煽动士人拒绝参与恩科,试图迫使朝廷妥协。”
“但越是这样,选拔出来的人才就越对朝廷有利;”
朱棣闻言点了点头,如今的祖制,确实己经成为了程朱理学那帮家伙用来限制皇权的框架。
出海就是如此。
一群伪君子,自己下西洋的时候,百般阻拦,可是反观他们呢?
没少从海洋贸易中获利!
但自己身为马上皇帝,他们不敢做的太过火。
因为过火,自己真的会杀人!
但关于恩科方面,程朱理学那帮家伙也一定会有所行动。
就像陈兄弟口中,阻止读书人拒绝参加恩科,迫使恩科取消,也是有可能的。
可这确实方便了朝廷。
毕竟,一下子就筛选掉了许多程朱理学者。
陈羽喝了一口茶后,继续说道:
“为了针对的更加彻底,我建议选拔的人才,多为山东一代士族!”
朱棣闻言眼睛一亮,好像猜到了什么。
只见陈羽伸出了两根手指头,比划着:
“当一个国家的主流思想被推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