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了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了小说网 > 奉天靖难后,我在大明开酒馆 > 第340章 王朝更替的客观因素,地理学说

第340章 王朝更替的客观因素,地理学说

朱棣一听,当即点了点头,打起来十二分的精神。·微!趣?小¨税\ ¢罪′新/漳+结?哽~薪,筷·

陈羽道:“首先需要明确一点,气温与降水之间的因果联系。气温变化堪称降水的核心驱动力。首先天上纳水汽,也就是储存雨水的能力,本质上由温度决定,即气温升高时,承载的水汽就多。”

“这种特性首接投射到降水过程中,当暖湿气流遇冷下沉,相同降温幅度下,初始气温更高的气团因饱含更多水汽,凝结时释放的降水量也更为可观。”

“综上可以用《周易》的理论来讲,气温与降水是阴阳交感的体现。气温可类比为阳(主动),具升腾之性;降水则如同阴(被动),有滋润之象。所言“一阴一阳之谓道”,你们也可以简单的将其理解为天道的一种体现!”

陈羽用通俗易懂的言论,讲述完有关气温与降水之间的影响后,顿了顿,继续说道:

“气温之所以会对一个民族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主要原因就在气温与降水的结合,产生了针对民族的规则,即西百毫米等降水线。”

“也就是满足耕地最基本要求的降水量,而也就是这条线,将民族大致划分为了农耕民族、游牧民族、半农耕半游牧民族!”

朱棣与夏原吉听后,若有所思。*墈+书¢君! .更\歆\最+全+

北方的游牧民族从华夏这片土地有记载时,它们就存在了。

比如匈奴、鲜卑、女真、蒙古等。

只是它们为何是游牧民族,这一点按照他们以往的思维惯性,好像天生就是如此。

而他们为何是农耕民族?

这个问题在华夏间确实流传过一种说法。

华夏先祖认为北方各民族未受教化,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而华夏民族不愿像野兽般生存,于是开创了农耕社会。

但如今看来,这种观点似乎有待商榷。

依据陈羽的理论,一个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并非完全出于自主选择,而是受到气温影响下的西百毫米等降水线制约。

说白了,若年降水量低于这条等降水线,农作物难以生长;但草类却可以存活,因为草的生长对水分需求较低。在无法种植农作物的环境中,只能因地制宜发展,进行放牧,进而形成了游牧民族。

“陈兄弟,那这半农耕半游牧民族是怎么回事?”朱棣疑惑的问道。^2\捌\墈_书`蛧? \哽+芯`蕞_哙*

陈羽淡淡的说道:“这种民族非常难缠,从大秦一统六国以来,华夏周边也就出现了一例!”

“吐蕃!”

听到这,朱棣认同的点了点头。

吐蕃峥嵘强大,曾以一己之力独抗大唐、回纥、大食三大强国。

陈羽说道:“吐蕃不是一个纯粹的游牧帝国。它有成熟的农业和畜牧业,实行的是半定居的生活方式。所以它结合了农耕文明和游牧民族的二重属性。兼有两种文明的优势:稳定的粮食生产;严苛的环境下造就的善战吐蕃人;”

陈羽话锋一转,说道:“可为何华夏周遭的国家从古至今,只出现了一个吐蕃?”

朱棣一怔,想了想出言道:“陈兄弟是说气温与降水的作用?!”

陈羽点了点头,“不错,本来吐蕃的那一片高地常年严寒,不适合作物生长,可那段时间的温度却开始升高,致使那一片地区拥有了能够使作物生长的降水。”

“但仔细研究你会发现,吐蕃的崛起与灭亡几乎与大唐相差无几,数百年的时间,你真认为这是巧合吗?”

朱棣摇了摇头:“当然不可能是巧合!温度升高,吐蕃地区冰山融化,在保证西百毫米等降水线的前提下,适合耕种,使其与大唐同时崛起,小冰河时期来临,气温下降,二者皆亡!”

陈羽喝了一口茶,见老朱理解了,那么应该也代表着其他二人理解,于是他继续往下说道:

“吐蕃这种兼有游牧民族爆发力、农耕民族韧性的综合,使吐蕃王朝成了中原政权对外交战史上的孤例。”

“所以我将以这个例子,接下来着重说一些气温与降水,对于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影响!”

“但我说到这里,其实你们己经听出来了,王朝更替的秘密,除了人力等主观决定因素外,还有一部分客观因素,比如气温与降水在一个王朝的覆灭过程中,占据了很大比重。”

“我将这种客观因素的学问,命名为地理学!”

地理学?

朱棣与夏原吉对视一眼,双方皆是一脸的茫然。

没听说过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