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及《吕氏春秋?任地》的‘今兹美禾,来兹美麦’等,均反映出当时可能己出现轮作复种制的萌芽。
套种方面,最早的记载一般认为是西汉时期的《氾胜之书》。该书总结了瓜、薤和小豆三种作物间作套种的经验。此外,北魏时期的《齐民要术》也有关于轮作套种的详细记载。如‘谷田必须岁易’;‘麻欲得良田,不用故墟’等。
虽然轮作与套种能够极大的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但其的应用自战国时期到大明这段时间,在民间并不广泛。
反而是在清朝的时候才大规模普及。
而这也算是大清干的一件为数不多的好事:
推广农书!
大清此举目的,是为了应对国内日益增长的人口问题,想要使得土地能够被最大限度的使用。
但不管出发点为何,这一举措,确实给民间百姓带来了极大的实惠。
而不论是明朝还是之前的朝代,都因为农书等知识未能普及,所以一切的农耕经验除了户部劝农之外,大多的都要靠祖辈积累的经验去耕种。
至于让民间闲暇之时去研究轮作套种?
开什么玩笑!这比永乐帝最开始组织郑和下西洋,风险还要大。
下西洋第一次赚不到钱,大明家大业大还不至于亡国;但百姓若不按照祖辈的经验老老实实耕种,若不成功,便只能饿死!
毕竟古时候的农户,可没有吃老本的资格。
而那些家业殷实的大地主,就更不要想他们会在农耕一事上有作为。
在那些大地主眼中,吃不饱的农户,才是好农户。
出现这样的现象,不仅仅是时代的局限性,更是阶级的局限性。
朱棣闻言皱了皱眉,将目光看向了夏原吉。
“老夏,你平常喜好种田,对农耕一方面了解也多。”
“不知这轮作套种所带来的效果,是不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