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糙、布满老茧的手掌,带着几十年与土地、与针线打交道的独特触感,稳稳地探向那松弛、变形的藤条连接处。指尖的触感取代了视觉,成为她此刻唯一的“眼睛”。
她用力按捏着那些被雨水泡得湿滑的藤条,感受着纤维内部的应力变化和细微的断裂点。
指肚拂过水斗边缘崩裂的编织口,感受着藤条经纬交错处松动的纹理。
风雨声、轮盘的嘎吱声仿佛都远去了,她的世界里只剩下指尖传来的、藤条纤维的每一次细微呻吟和结构失衡的微弱震颤。
“不是主藤断了!是这处‘咬口’(指藤条编织时互相卡扣的关键节点)松了!”王氏的声音在风雨中断然响起,异常清晰,“雨水泡胀了藤皮,风又硬扯,把‘咬口’拉开了!还有这里,底下承重的‘筋骨’(指编织结构中的纵向主藤)绷得太紧,旁边‘填肉’(指横向编织的藤条)的劲儿没跟上,给崩开线了!”
她一边说,一边飞快地从随身带来的藤皮捆里抽出几根浸泡好的老藤,牙齿配合着手指,利落地撕去外皮,露出柔韧的内芯。
她的动作没有丝毫犹豫,手指翻飞,如同最精密的织机。
先用一根细韧的藤皮如同穿针引线般,精准地穿过松弛的“咬口”处,用力拉紧、缠绕、打结,利用藤皮湿滑时的弹性和摩擦力,硬生生将那松开的“关节”重新锁死!
接着,她又抽出一根稍粗的藤条,用随身带的小木槌,将其如同楔子般,狠狠钉入水斗底部那处因“筋骨”过紧而崩开“皮肉”的缝隙里,强行矫正结构,分担应力!
“当家的!明达!别干看着!把下面那根歪了的撑杆给我顶正了!用肩膀扛住!”王氏头也不回地命令,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
林大山和林明达如梦初醒,连忙招呼几个汉子,用肩膀死死顶住那根因水斗歪斜而承受了额外压力的支撑竹竿。汉子们咬牙发力,肌肉虬结,青筋暴起。
“好了!松手!”王氏低喝一声,同时将最后一根加固的藤条末端用力塞进编织的缝隙,用小木槌敲实。
就在汉子们卸力的瞬间,那原本歪斜漏水、拖累整个轮盘的水斗,竟在王氏一番巧手加固下,稳稳当当地回归了原位!
崩裂的缝隙被新藤填补、加固,松弛的“咬口”被重新锁紧。轮盘转动时那令人心焦的滞涩感和刺耳的摩擦声骤然减轻!
虽然风雨依旧狂暴,但筒车的运转明显顺畅了许多,被送上去的水流也重新变得有力!
【积分:+1.8】
【目标对象(王氏)成功实践‘藤编结构力学应急修复’,领悟深度:实践创新。奖励积分1.8。】
林晚站在风雨中,仰头看着母亲在竹架上那瘦小却如磐石般稳固的身影。
灯笼昏黄的光晕勾勒出她专注的侧脸,雨水冲刷着她粗糙的皮肤,却洗不去那份因技艺在手而焕发的、近乎神圣的光彩。
林晚的唇角,缓缓漾开一个温暖而欣慰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