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绝对平行,这得用多好的钢,多精的机床才能做出来?”
郑大春的目光,则被图纸下方标注的火箭弹剖面图和一行行俄文注释(被李云龙用翻译软件翻译成了中文)所吸引。
“M-13火箭弹……采用固体燃料推进……这是什么意思?不是用发射药?”
他对这个概念感到匪夷所思。
石晋则在飞快地浏览着技术参数,他越看心越沉,忍不住念了出来:“单车备弹16发……10秒内完成齐射……最大射程10.5公里……”
“轰!”
这几个数字,如同惊雷一般在西人脑中炸响。
10秒,16发炮弹,射程超过10公里!
这是什么概念?
这意味着,一辆车,在短短10秒内倾泻的火力,就相当于一个重炮连在几分钟内才能打出的炮弹数量!
而且射程完全碾压日军的92式步兵炮和75毫米山炮!
震撼过后,是排山倒海般的巨大压力。
“团长,这……这东西,我们造不出来。”
程工第一个开口,他脸色发白,语气艰难,“恕我首言,这己经完全超出了我们兵工厂,不,甚至超出了国内任何一家兵工厂的现有技术水平。”
他指着图纸,一条条地分析:“首先,您看这部分精密的联动机构和齿轮组,负责调节发射角度和方向,我们没有能加工出这种精度齿轮的机床。
其次,这个‘固体燃料火箭’,我闻所未闻。我们连它是什么成分,怎么稳定燃烧都不知道。
再次,如何控制16发火箭弹同时发射时的弹道稳定性和散布?这涉及极其复杂的空气动力学和控制理论,我们毫无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