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枯竭的生机。他们的身体状况竟奇迹般地维持得不错,甚至比在家乡忍饥挨饿时还要好些。
当看到澹泊城外广袤的草地,以及大片虽荒芜却明显曾为良田的土地时,难民们疲惫的眼中终于迸发出久违的欣喜光芒。他们,真的活着到达了目的地!
萧念昔立即安排王铁柱,将庞大的难民队伍划分成若干小组。各小组被有序地安排进城,在废墟中寻找尚能遮风避雨的角落暂时安顿。
城内空间有限,容纳不下的,则被引导至城外那些同样荒废破败的村落废墟中栖身。
澹泊城外最不缺的就是土地。只是,那些散落在原野上的村庄,早己在北狄铁蹄下化为焦土。新的居民们,将不得不在这些废墟之上,一砖一瓦地重建家园。
重建房屋需要砖瓦。然而,澹泊城周边遍地沙土,缺乏烧制砖瓦所需的粘土。难民中一些曾做过砖瓦匠的工人,一路向南探寻,终于在毗邻澹泊城的沙罗城郊外,找到了可用的粘土资源。
这锦州的沙罗城,命运与澹泊城如出一辙,同样在北狄军的蹂躏下变得破败不堪。城内的居民早己逃散一空,只留下满目疮痍的断墙残壁,诉说着无言的荒凉。不过,沙罗城的气候环境却比澹泊城略胜一筹,水草更为丰茂,更有一条河流绕城而过,带来勃勃生机。
萧念昔勘察至此,心中有了规划。她将所有难民统一安排在澹泊城与沙罗城之间的广袤区域安顿下来。一部分人手被派往沙罗城附近,负责开采粘土、设置窑场、烧制重建急需的砖瓦。
另一部分人则留在澹泊城外的荒地上,开始清除杂草、平整土地,为春耕做准备。
他们选定的首要作物,依旧是赖以活命的土豆。这一路上,难民们从那些野生土豆田里收获了大量土豆,长久以来刻入骨髓的节俭与对饥荒的恐惧,让他们舍不得全部吃光,总是省下一部分作为保命粮。此刻,这些被小心珍藏的土豆,终于用作种子派上了大用场。
萧念昔也不时用马车从运回更多土豆补充。她组织起难民,五人一组,形成高效的流水线:最前方两人负责用简陋工具刨开土壤挖出浅沟。中间一人投放切好的土豆块,最后两人迅速覆土掩埋。
得益于宣仁王当年在全国大力推广土豆和红薯种植时普及的种植方法,加上这种分工协作的模式,开垦播种的速度惊人,一天便能种下上百亩土地。希望的种子,终于在这片饱受创伤的土地上,被重新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