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墨粉和黏土的比例为1:1,然后,加入少量的水和蜡,搅拌成湿润的泥状混合物,再挤压成笔芯,用烤炉烘干,要记住,温度不能超过60度。2?看<书£屋??小}说÷网=t t无#错?&内1(+容¨”
姜宁说的话,他们有些听不懂,例如“60度”,他们根本没有这个概念。
所以,在使用烤炉时,姜宁调出温度告诉他们,60度差不多是这个样子。
不得不说,墨家后人领悟性还是挺强的。
姜宁教过的事,他们看一遍就学会了。
接下来就是做笔杆,笔杆选用松木片较为合适。
在现代的话,用机器来做铅笔,用一只丢一只并没什么,可在古代的话就行不通了。
制造出一支铅笔,花费的时间还是挺长的。
想让普通老百姓能用上铅笔,笔杆是不能用一只扔一只的。
“墨远,你有没有办法让笔杆可以卡住笔芯,用完后将笔芯替换到笔杆里就可以了,这样就不用浪费那么多的笔杆里面。”
类似于现代的自动铅笔一样,用完了首接将笔芯替换到里面就可以了。
墨远是木头这方面的专家,姜宁相信,他对这方面的见解,一定比她强。
很快,墨远就想到了在铅笔的内部放一个铁圈的东西,有点像现代的弹簧。\r?u?w*e+n?5·.-o,r/g`
虽然,姜宁也听得糊里糊涂的,但经过他的一番讲解,姜宁很快就明白了过来。
至于造弹簧还有铁珠等零件,就得交给墨平去干了。
铅笔的内部需要三个小零件才能将笔芯推出,笔芯用完后首接替换就行了。
不仅达到省钱的目的,还能更加方便使用,无须用一点就拿刀子削一点。
至于毛笔就更加简单了。
用兔毛和黄鼠狼毛,制作的毛笔弹性强,适合写楷书、隶书;鸡毛和山羊毛也可以用来做毛笔,适合写行书、草书。
不过,做毛笔必须先用石灰水去掉毛发上的油脂和污垢,浸泡的时间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太久了毛就容易断。
关于做毛笔这事,姜宁和墨远俩也是实践了好几次,才找到精准的浸泡时间。
整整研究了五天,毛笔和铅笔才做出来。
至于效果怎么样,姜宁不清楚。
要等纸造出来了,在上面写才知道效果。
这几天,她累得不要不要的,甚至早朝都懒得去。
李斯是懂挑事的,他火急火燎地来到嬴政面前告状:“王上,您如此纵容姜宁,怕是会惹起朝堂大臣的不满啊!”
嬴政正用着午食,李斯就义愤填膺冲了进来。\求!书?帮_ ·最,新-章.节·更/新¢快^
他将箸(筷子)放下,靠在椅子上,看着怒气冲冲的李斯:“嗯?李卿家,你这是瞧不见寡人在用食?”
李斯甩了甩衣袍,拱手道:
“王上,姜宁说好七天定上朝两次,可这几天她压根没来。臣明明瞧见她在玉兰殿,就是不来上早朝,这将王上的颜面置于何处?祸国殃民的女子啊!”
嬴政问他“看不到我在吃饭吗”,他说“你看不到姜宁不来上朝吗”。
好一个你说你的、我说我的。
赵高也跟着附和:“王上,李大人说的有道理,您不管管姜宁,怕是……她以后都不把您当一回事。”
他还没见过想来上朝就上朝、想不来就不来的。
王上对她是不是太过纵容了,所以,姜宁才会这么放肆。
嬴政挑眉反问李斯:“李卿家,寡人得知,你府上的短脚桌己经换成了高脚桌,椅子也命人打造了十几把。”
李斯不解:“王上,这事又跟姜宁不上朝有何关系?”
嬴政嗤笑:“这当然有关系,你吃的盐、用的桌椅,全都是姜宁研制出来的,而你却在这里说,她是祸国殃民的女子。你来说说,她干的哪件事情不是利国利民的。”
李斯有大才,他是知晓的,但他将权利凌驾于国家社稷之上,这就是他的弱点。
虽有大才,但心眼极小,见不得别人处处凌驾他头上。
而姜宁不一样,她不在乎名利,只一心为大秦着想。
一开始,他以为姜宁是个贪财的,可她干的事,却远超于财帛之上。
就拿制盐来说,如果,她将秘方卖给敌国,敌国掌握了精盐的技术,那大秦可就损失大了。
要知道,盐可是国之根本。
光是盐就能无私奉献出来,谁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