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道题……”
白芊芊把卷子往季南洲面前推了推,声音闷闷的,带着挫败感,“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公式我是背了,可这题里支点、动力臂、阻力臂……绕来绕去,我……我画图都画晕了,还是不知道哪边该乘哪边……”
她指着卷子上一个画着跷跷板和小人儿的示意图,旁边列着几个数据,眼神茫然。!晓?税_宅¨ ¢哽+薪~蕞~筷+
季南洲没去看卷子,目光落在白芊芊明显睡眠不足的脸上。
这几天为了复习,她睡得比平时晚很多,早上又起得早。
他站起身,走到旁边的小厨房,拿起灶台边放着的长柄锅铲。
“过来。”
他招呼白芊芊。
白芊芊疑惑地跟着走到厨房门口。
季南洲将锅铲平放在小案板上,铲头悬空在案板边缘外。
“看好了,这就是个杠杆。”
他用手指点了点锅铲柄尾端,“这里是支点。”
又点了点铲头,“这里是阻力点,要撬起东西的地方。”
最后手指落在靠近柄尾的位置,“这里是动力点,你手用力的地方。”
他拿起一个装了小半碗水的粗瓷碗,放在悬空的铲头下压住。
“现在,我要撬起这碗水。¢齐′盛^晓!说?枉? ¢庚*薪+蕞`全.”
他一只手按住锅铲柄尾端(支点),另一只手放在靠近支点的柄部(动力点),轻轻向下一压。
锅铲纹丝不动,碗里的水晃都没晃一下。
“力气不够?”
白芊芊下意识地问。
季南洲没说话,把手从靠近支点的位置移开,放在了锅铲柄的最末端(远离支点的动力点),再次向下用力一压。
“哎!”
白芊芊惊讶地看到,那沉重的锅铲连同压着的瓷碗,竟然被轻松地撬了起来!
“明白了吗?”
季南洲放下锅铲,“同样的力气,作用点离支点越远(动力臂越长),撬动东西就越省力!
这就是F1L1=F2L2里的‘L’!
L1是你的动力臂,L2是阻力臂。
刚才我第一次用力点靠近支点,L1小,所以撬不动。
第二次用力点在末端,L1大,就能轻松撬动。
题目里的数据,无非是让你计算哪边的力臂长,该在哪里用力最省劲。”
他用锅铲点着卷子上的示意图,“你看这里,支点在这儿,你要撬起这边的石头(阻力点),你的手(动力点)应该放在杠杆的哪一端?”
白芊芊看着案板上那清晰的“杠杆”,又看看卷子上的图,眼睛猛地亮了起来!
“啊!
原来是这样!
要放在离支点远的那一头!
这样动力臂才长!
省力!”
困扰她半天的抽象概念,瞬间被这厨房里随手可见的锅铲具象化了!
她兴奋地跑回桌边,抓起笔就在草稿纸上刷刷画起来,刚才的迷茫一扫而空。·零′点,看*书¢ _勉_沸`粤^独~
【教学(物理/具象化理解)+0.13!】
季南洲回到桌边坐下。
白芊芊刚解决完物理难题,又皱着小脸翻开了化学笔记本,上面抄着各种分子式和反应方程式。
“哥,这个中和反应……酸和碱生成盐和水……道理我懂,可为啥蒸馒头要放碱面(碳酸钠)?蒸出来还有酸味,有时还要加点白醋?这……这算中和吗?”
“算。”
季南洲拿起桌上喝水的搪瓷缸,里面还剩半杯凉白开。
“你看这水,本来是中性的。
我加点醋,”
他拿起灶台上装醋的小瓶,往杯里滴了几滴,水立刻散发出酸味,“现在它是酸性的。
我再加点小苏打粉(碳酸氢钠)。”
他从一个小纸包里捏了点粉末撒进去。
杯子里立刻冒出大量细密的气泡,发出轻微的“滋滋”声,酸味也迅速减弱了。
“看,酸(醋里的醋酸)和碱(小苏打里的碳酸氢根)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这些泡泡)和盐(醋酸钠),水又变回接近中性了。”
季南洲解释道,“蒸馒头也一样。
发面时,酵母菌会产生一些有机酸,让面团发酸。
放碱面(碳酸钠,碱性),就是为了中和这些酸,去掉酸味,让馒头口感好。
但碱面放多了,馒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