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值班的销售员异常的热情:“李老师,逛着呢?”
于徽音抿了抿嘴:“要不,找人帮忙?”
李定安说的是了这么多,但王成功以为这东西就值这么多。当然,对他来说依旧不少,但对李定安而言,真就像九牛一毛。
“哈哈哈哈……”
“大哥,有规定:只要在会场内鉴定东西,必须现场录相!”
“李老师还没下班?”
“不认识!”
“去哪?”
再看价格,反正都不低,不过也正常:都敢售后三包了,价格自然不可能便宜,不然卖家绝不答应。
这才正常,不然能是古玩行业?
“有没有销售任务?”
颜色呈暗青,上面刻着一匹马,马背上还背着东西……笔画虽简,却很是雄健。
况且李定安有如今的知名度,大都是靠捡漏和鉴宝来的,这段时间更是火爆,销售员听的耳朵都起了茧子:李老师今天鉴定了多少件,昨天又鉴定了多少件,其中有多少是因为其他专家看不准转过去的……等等等等。
“找!”
反正相处的挺复杂……
“八百里加急?”
关键是他这神情……就感觉好轻松?
“干嘛这种表情?”
“就是有点……嗯,吃惊!”
听到他们的对话,两人不由侧目,然后眼睛一亮:好年轻,好标致,还好登对。
“正好人少,李老师要不帮我瞅一眼?”
“那算了……”
李定安都愣住了:这还捡个毛线漏?
这会还好,人少,跟在后面的才是三四位。但等一阵,等游客和藏友吃完饭回来,认识自己的人也就更多,那时候跟后面的,估计得有几十号。
这件东西是文博会正式开展前就送进来的,专家鉴定过,和李定安刚说的前半部分差不多:邮筒,属镇辽总兵衙门,专送类似八百里加急之类的紧急军情的。
今天不是周末,兰华芝当然在上班,但一听是李定安请她帮忙,她当即就向领导请了假。
“吃了……”
“他光是看,又没说要不要?”
所谓铺,又是马驿当中的一种,也是最快、最急的一种:宋时叫急脚递,金、元延袭,明时朱元璋改制,分水马驿、驿运所,及急递铺,这便是‘铺’的由来……再看接官亭,这也是明朝时才有的地名,属辽阳东驿路的金斗驿,而且是
“太贵了,我不要!”
李定安回了一句,又问,“销量怎么样?”
销售员依旧热情,远远的就打着招呼:“李老师来了?”
比如觉得哪一件比较有价值,再来现场验证一下,不挺正常?
于徽音总觉得他笑的不怀好意。
“你们都不认识,就看了两眼?”
她家里是有钱,但不代表她对钱没有概念:四百万,已经足够在沪上的浦东和闵行、京城的昌平更或是朝阳买一套八九十平方的中户型。
旁边正好路过了一对男女,岁数稍大些,大概二十八九左右,手挽着手,估计也是情侣。
“大哥就说:你真能吹!”
销售人员摆明不信,看看李定安,又顺着他的目光看了看展柜里的东西,好像在甄别李定安看准了哪一件。
竹桶两头还有圆孔,应该是系绳用的。
于徽音点点头,不大一会儿,两人打完了电话。
李定安一副你不要太小看我的模样,“贵的我都不稀得买。”
“蒋廷锡的东西……嗯,确实有点不适合你……那走!”
“男人之间沟通,往往一个眼神就够了,懂的都懂!”
两人都说马上就到。
明白了,看我的……
“就随便看看。”
既便如此,依旧不停的有人和李定安打着招呼:
正是饭点,会场内的游客不太多,大多数的工作人员也已下班,包括几位鉴宝专家。
李定安一脸的理所当然:“要是运气好,说不定就能寻摸到团扇之类的玩意,不就适合了?说不定就能捡到漏……”
于徽音怔了怔:哪有那么容易?
李定安抛了一下,骨扇“嗖”的飞起了一米多高,然后又稳稳的落在手中,“大概四百万左右!”
抬头一瞅,头顶挂着一块横匾:文房四宝。
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