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就没了兴趣,又发动了汽车,载着二人回了大柳树。
“李老师吃了没?”
“对,就古装剧中经常见到的那种……你再看,左边是不是还有镇辽两个字?说明出自镇辽总督衙门,但明初及明中只有辽东总兵,直到努尔哈赤起兵反明才加设镇辽总督,要高于辽东总兵……所以这支邮筒,十有八九与洪承畴或袁崇焕有关……”
“就是诗筒,又叫书筒,唐朝时发明的,专门用来放诗笺,李白的诗里就有:桃竹书筒绮绣文,良工巧妙称绝群……后来则用来放书和重要文件,以及用来送信。
感觉有点夸张,但仔细一琢磨,还真就不奇怪:他可是展览会的鉴宝专家之一,不说故意把哪一件的价格估低,自己再来买这种比较恶劣的情况,就说内部资料,也肯定是他们知道的最多。
再看展柜:种类很齐全,远不止笔、墨、纸、砚这四种,还有笔山、笔架、笔洗、笔筒、镇纸、印泥、眼镜、印章等等之类的古玩,甚至有好几样于徽音都叫不上名字。
于徽音读的是影视戏剧文学,专业和古玩就不搭干,这件东西还很小众,一般的藏友真就认不出来。看来这段时间她没少下功夫……
“怎么可能?”
“八万过一点!”
大哥怔了一下,露出个鄙夷的表情:这牛逼吹的?
两人交流着眼神,四人错肩而过,于徽音一脸好奇:“你们在干什么?”
但没说过具体是什么时候的物件,更没提过,和洪承畴、袁崇焕有什么关系?
而这两位是什么人,懂点历史的都知道……
“还行,但卖的要比买的多,所以东西一天比一天多。”
放眼全国十四亿,百分之七八十的人一辈子都做不到,但李定安只用了十来分钟。
李定安心领神会,又给了个眼神:一般般!
好嘛,可算是碰着了……
李定安点点头,随意的瞅了瞅展柜。
就这样,一边走,一边回应,两人走到了展览区。
“下了,随便转转!”
“还行!”
不是……你这是闹哪样?
销售员顿时急了:“这位老板,总得有个先来后到吧?”
于徽音仔细的看了看:一支竹筒,约摸有胳膊粗细,长有三十公分左右。
她依旧摇摇头:“还是不了!”
“不用!”
比如他看准什么东西,跟在后面的那几位当中也有人想买,怎么办?
凡事都有先来后到,当然是卖给他,但次数多了影响肯定不好:鉴宝专家和顾客抢东西,真就不怎么好听……
“你别管值多少钱,看了多少:才八万二!”
“算是吧。”
“看上了哪一件,我帮您拿。”
“多谢,还没看呢!”
男人还挤了挤眼,好不佩服的模样:兄弟可以啊,女朋友漂亮就不说了,还这么体帖:礼物太贵了都不要?
于徽音收起手机:“那等等他们?”
平时的时候,就数这里人最多,几乎是人山人海,这会却宽松不少,至少不是人挨着人,脚尖顶着脚跟。
李定安摇摇头,又笑了一下,“跟我来!”
思忖间,她跟了过去,大概走了七八步,李定安就停了下来。
“这是……诗筒?”
“多少钱?”
这位看了看李定安,又指了指竹筒:“难道不是我
还能这样的?
后面的几位顿时傻眼,更是后悔的想给自己一耳光:光知道看,扎着耳朵听,怎么就没抢先举一下手?
洪承畴、袁崇焕……这样的东西,才值三万六?
后面加个零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