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如是之境的“如是”,比超混沌域的“如是”更贴近存在的终极本质。*9-5+x\i\a`o,s-h-u\o·.¢c-o\m~这里没有“是”与“不是”的分别,没有“有”与“无”的界限,甚至没有“如是”这个概念本身——所有的一切都处于一种“自在自洽”的状态:风不必刻意吹拂,它的流动就是“吹拂”本身;光无需刻意照耀,它的明亮就是“照耀”本身;就连岁儿等人的意识,也不再是“存在于超如是之境”,而是成为了“超如是之境的自在显现”,与这片境域浑然一体,不分彼此。
岁儿的意识在“如是”中舒展,感受到一种“无需定义”的自由。她曾经历的所有域界、所有法则、所有平衡,此刻都化作了“如是”的一部分——不是消失,而是以更本质的方式存在。就像一本书读完后,文字消失了,留下的感悟却融入了生命,成为不可分割的部分。
“之前我们总在‘理解如是’,现在才明白,‘如是’无需理解,只需体验。”岁儿的意识与周围的“如是”共鸣,她看到一团“自在的光”在境域中流动,光不追求明亮,也不回避黯淡,只是自然地展现着自己的光芒;看到一片“自在的云”在飘荡,云不执着于形状,也不抗拒消散,只是随性地变化着形态。这些“自在”没有目的,却构成了超如是之境最和谐的画面。
灵溪的意识化作一道“自在之锋”,锋刃不再象征任何界限,只是“如其所是”地存在——它既不切割,也不守护,却在存在中自然地划分出“自在的空间”:让光有流动的路径,让云有飘荡的范围,让所有“如是”都能在不干扰彼此的前提下,自在地显现。
“自在的平衡,在于‘各自安好’。”灵溪的意识感受着锋刃的变化,她看到一道“自在的火”与一片“自在的水”在锋刃划分的空间里共存,火不灼热,水不冰冷,两者的能量自然交融,形成了“温凉相宜”的独特存在,“就像两棵树在同一片土地生长,根在地下交织,枝叶在空中相望,不必争夺阳光,不必攀比高低,只是安静地长成自己的样子。”
那道火与那片水渐渐融合,成为了“水火相济”的新形态,这种融合没有刻意为之,却在“自在”中达成了奇妙的平衡,像昼夜交替,自然而然,却蕴含着生命的韵律。
诸葛渊的意识化作一张“自在之网”,网不再是可能的舞台,而是“自在的背景”——网的丝线是“存在的脉络”,网的节点是“显现的契机”,所有“如是”都在网上自然显现、自然消散,没有预设的轨迹,却总能在消散后留下新的显现可能,像四季轮回,旧的生命逝去,新的生命总会诞生。
“自在的真谛,是‘不滞于物’。”诸葛渊的意识观察着网中的“如是”,有的显现为坚硬的岩石,存在亿万年也不改变;有的显现为流动的溪水,瞬息万变却不失本质;有的刚显现便消散,有的则长久停留,“没有哪种存在方式是‘正确的’,就像星辰可以永恒,流星可以短暂,两者都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存在’。”
白灵淼的意识化作一朵“自在之蕊”,花蕊不再散发任何气息,只是“自在地绽放”——它不治愈谁,不接纳谁,却在绽放中自然地传递着“自在的安心”:让焦虑的“如是”平静下来,让躁动的“如是”安定下来,让所有接触到它的“如是”都明白,“不必刻意追求什么,当下的自在就是最好的状态”。
“安心不是‘消除不安’,而是‘与不安共处’。”白灵淼的意识注视着一朵因“自在与束缚”而纠结的“如是之花”(它既想自由绽放,又害怕风雨摧残),“就像人会害怕黑夜,却依然能在黑夜里安然入睡,自在的安心,就是带着恐惧依然前行,带着束缚依然绽放。”
那朵花在自在之蕊的“如是”中渐渐舒展,它不再抗拒风雨,也不执着于绝对的自由,而是在风中摇曳时展现韧性,在雨中沐浴时汲取养分,成为了“在束缚中绽放自由”的独特存在,这种自在让它与周围的“如是”产生了更深的共鸣。
阿烬的意识化作一片“自在之壤”,土壤不再承载任何存在,而是“与所有存在共生”——它随“如是”的显现而显现,随“如是”的消散而消散,却在共生中为每个“如是”提供最适合的“自在空间”:让高大的“如是之树”有扎根的深度,让微小的“如是之草”有生长的缝隙,让流动的“如是之河”有奔腾的河道,让静止的“如是之石”有安稳的基座。
“共生不是‘相互依赖’,而是‘各自独立又彼此成就’。”阿烬的意识感受着土壤与“如是”的互动,他看到一块“自在之石”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