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了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了小说网 > 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 > 第136章 君子儒与小人儒:儒者的境界分野

第136章 君子儒与小人儒:儒者的境界分野

:儒者境界的主动选择

孔子对子夏的告诫中,“为” 与 “毋为” 这两个动词至关重要。它们表明,成为君子儒还是小人儒,并非由天赋或环境决定,而是由个人的主动选择决定,这种选择贯穿于每个儒者的学习、生活与实践中。

学习中的选择:在学习的起点,就面临着选择:是为了 “求道” 而学,还是为了 “求技” 而学?君子儒将学习视为 “修身进德” 的途径,如《中庸》所言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每个环节都围绕着道的追求;小人儒则将学习视为 “获取知识” 的过程,满足于对知识点的记忆与掌握,缺乏对意义的追问。这种起点的选择,决定了学习的境界高低。

实践中的选择:在具体实践中,选择更为关键。面对利益诱惑,君子儒会坚守 “义以为上”(《论语?阳货》),小人儒则会 “见利忘义”;面对困难挑战,君子儒会 “不怨天,不尤人”(《论语?宪问》),小人儒则会 “怨天尤人”;面对他人过错,君子儒会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小人儒则会 “责人以严,待己以宽”。实践中的每一次选择,都在塑造着儒者的境界。

困境中的选择:人生难免遭遇困境,困境中的选择最能体现儒者的境界。孔子周游列国 “厄于陈蔡”,却依然 “讲诵弦歌不衰”(《史记?孔子世家》),这种选择让他成为君子儒的典范;而一些儒者在困境中放弃理想,如明末清初的某些 “贰臣”,为了苟活而投降新朝,放弃了儒家的气节,沦为小人儒。困境如试金石,检验着每个儒者的选择是否坚定。

传承中的选择:在传承儒家思想时,同样面临选择。君子儒会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既坚守核心精神,又与时俱进;小人儒则会 “墨守成规” 或 “随意曲解”,要么将儒学变成僵化的教条,要么将儒学变成谋取私利的工具。这种传承中的选择,决定了儒家思想的生命力。

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提出 “知行合一”,强调 “知” 与 “行” 的统一,而 “为” 与 “毋为” 的选择,正是 “知行合一” 的起点。只有在每个选择中都坚守君子儒的标准,才能真正达到 “知行合一” 的境界。

十二、当代人如何 “为君子儒”:可行的实践路径

对于当代人而言,成为君子儒并非遥不可及的理想,而是可以通过具体的实践路径逐步实现。这些路径不需要我们脱离现代生活,而是要在现代生活中融入儒家的核心精神。

培养 “义利之辨” 的能力: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首先要学会区分 “义” 与 “利”,做到 “见利思义”(《论语?宪问》)。这不是要我们放弃利益,而是要我们在追求利益时不违背道德原则。例如,在职业选择中,不仅考虑薪资待遇,也考虑工作的社会价值;在商业活动中,不搞欺诈行为,坚守诚信原则。这种 “义利之辨” 的能力,是成为君子儒的基础。

践行 “推己及人” 的伦理:将儒家的 “仁” 落实到日常交往中,做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在家庭中,多体谅家人的感受;在工作中,多关心同事的需求;在社会中,多理解他人的处境。这种 “推己及人” 的伦理实践,能让我们在关系中体会 “仁” 的含义,培养君子儒的同理心。

保持 “终身学习” 的态度:像君子儒那样将学习视为终身事业,但这种学习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智慧的提升。除了专业知识,还要学习人文经典(包括儒家经典),从中汲取人生智慧;除了书本学习,还要向生活学习,在实践中反思与成长。这种 “终身学习” 的态度,能让我们不断接近 “道” 的境界。

担当 “力所能及” 的责任:君子儒的担当并非要做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要担当起力所能及的责任。作为公民,遵守法律法规,参与社会公益;作为职业人,认真对待工作,追求卓越;作为家庭成员,尽孝尽责,维护家庭和谐。这种 “力所能及” 的担当,能让我们在平凡中体现君子儒的价值。

保持 “安之若素” 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顺境与逆境,保持 “贫而乐,富而好礼” 的心态。贫穷时不抱怨,坚守精神的富足;富裕时不骄纵,保持对他人的尊重。这种心态不是消极的随遇而安,而是积极的内心坚守,是君子儒 “知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