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附和这两种观点。
当两方争论不休时,糜芳也站了出来,提议道:“诚然,钱塘的局势紧迫!”
“但钱塘与余杭互为犄角,即便贼军想要攻破,也需花费一番时日。”
“因此,相较于在此地整合新军。”
“不如首先收编那批逃兵,吸收其青壮力量,并作短期整顿。”
“如此,我军实力将更上一层楼。”
“再去援救钱塘,无疑会更加事半功倍。”
此言一出,周围不少将士点头赞同。
实际上,陆尘早已察觉到,军中多数人倾向于继续追击。
原因很简单,如同士兵们急于掳掠一样,将领们追求的是军功。
他们看不上,普通士兵掠夺的财物,真正想要的是立功的机会。
因此,几乎没有人愿意放过,这上万溃逃的敌军。
这是一种本能的追求,与个人品性无关。
陆尘身为一名军师,在制定决策时。
不得不兼顾士兵的期许,将领的志向,以及主公的意图。
有时候考虑的要素,更为复杂。
但任何决策,都不可避免地要有所取舍,并确保是否违背人心?
违背主公可能招致撤职,违背将领可能导致军心动摇。
而忽视士兵,则可能引发逃亡。
任何过度的行为,都可能让军队在正式交锋前,便已失去先机。
这也是陆尘领军一年来,获得的一点感悟。
想到这里,陆尘眯眼望向贼军逃窜方向,随即下令道:“兴霸、文珪,你二人各率一千骑兵,分两路追击,不求杀戮。”
“我们的目标是,阻止贼军逃回山阴,迫使他们朝钱塘行进即可。”
以两千骑兵,对付丧失大量装备,且缺乏补给的一万败兵,简直易如反掌。
稍作停顿,陆尘又接着说道:“其余将领,负责现场筛选俘虏,精选三千青壮充实军伍。”
“其余的老弱病残与无赖之徒,则放归他们回去。”
闻言,众人更感困惑,俘虏八九千人。
为何只留下三千,其余都释放?
陆尘神色一肃,沉声道:“当前钱塘形势未明,你们立刻遵令行事,尽快甄选完毕。”
“之后,我等将整装出发,准备迎战另一支太平道贼军。”
言毕,陆尘翻身下马,径直走向彭绮原来的军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