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武侯兵要》吧,就叫 ' 藤甲火攻篇 '—— 后世若再有人想用此等狠辣之法,须得记住,兵行诡道者,终须首面因果。"
密使离去后,诸葛亮独自伫立在军帐前。暮色如墨,渐渐吞噬了天边最后一抹残阳,远处山峦的轮廓在黑暗中若隐若现,仿佛是蛰伏的巨兽,随时准备择人而噬。夜风裹挟着丝丝寒意,卷起地上的枯叶,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是无数冤魂在低语。
他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了多年前。那时,他初出茅庐,在博望坡火烧曹军,那冲天的火光不仅照亮了战场,也照亮了他辉煌的军事生涯。而如今,同样的火攻之法,却在邓艾手中焕发出新的威力,更令人心惊的是,这威力背后是对南中地形和风俗的深刻理解与利用。
帐内烛火摇曳,在墙壁上投射出他忽明忽暗的身影。案头的《武侯兵要》己经翻开,泛黄的书页上密密麻麻记载着他一生的用兵心得。他提起笔,却迟迟未落。“藤甲火攻篇”,这短短的五个字,承载着太多的杀戮与血腥。七擒孟获时,盘蛇谷中藤甲兵的惨嚎声仿佛还在耳边回荡,那些被火吞噬的生命,他们的面容在记忆中愈发清晰。如今,阴平道上又将上演怎样的惨剧?
就在此时,一名亲卫匆匆来报:“丞相,阴平道前线急报,邓艾大军己突破我方第一道防线,正朝着江油关进发!” 诸葛亮手中的笔微微一颤,墨汁在纸上晕染开来,如同一片乌云。他深吸一口气,沉声道:“速召杨仪、费祎前来议事。”
不多时,杨仪和费祎匆匆赶到。杨仪神色焦急,说道:“丞相,邓艾此番来势汹汹,其火攻之法诡异莫测,我军将士多有忌惮,这可如何是好?” 费祎则相对沉稳,沉思片刻后道:“丞相,邓艾虽善用火攻,但阴平道地势复杂,我军可利用地形优势,设下埋伏,挫其锐气。”
诸葛亮微微点头,目光坚定地说:“邓艾之谋,确有过人之处。但他长途奔袭,后勤补给必然困难。我军可一方面在江油关加强防守,另一方面派小股部队骚扰其粮道,断其补给。至于火攻……” 他顿了顿,“当年我能破博望坡之火,今日也能破阴平道之火。”
随后,诸葛亮开始调兵遣将。他命姜维率精锐部队在江油关正面迎敌,凭借关隘之险抵御邓艾;又令廖化带领一支奇兵,绕道敌后,寻找机会焚毁邓艾的粮草;同时,他还让马岱在阴平道附近的山林中设置大量的防火隔离带,以防邓艾再次使用火攻。
江油关前,战鼓擂响,喊杀声震天。姜维身披铠甲,手持长枪,屹立在城头。望着远处尘土飞扬,邓艾的大军如潮水般涌来,他的眼神中没有丝毫畏惧。当邓艾的军队接近关隘时,姜维一声令下,箭矢如雨点般射向敌军。邓艾早有防备,命士兵举起盾牌,组成一道坚固的防线,缓缓向前推进。
就在双方僵持不下时,邓艾突然下令,士兵们推出数十架抛石机。巨大的石块呼啸着砸向江油关城头,城墙顿时被砸出一个个缺口,守城士兵死伤惨重。姜维见状,心中大惊,连忙组织士兵修补城墙。然而,还未等城墙修补完毕,邓艾又使出了他的杀手锏 —— 火攻。
只见无数装满燃油的陶罐被抛石机抛向城头,瞬间燃起熊熊大火。火势迅速蔓延,守城士兵被大火逼得节节后退。姜维心急如焚,却又无计可施。就在这危急时刻,一名士兵突然喊道:“将军,丞相派人送来了灭火之法!” 姜维大喜过望,连忙接过密信。
原来,诸葛亮早己料到邓艾会再次使用火攻,提前准备了大量的泥浆和沙土。姜维按照密信中的指示,命士兵们将泥浆和沙土泼向大火。火势果然得到了控制,邓艾的火攻计划未能得逞。
然而,邓艾并未就此罢休。他深知,强攻江油关难以取胜,于是决定改变策略。他留下一部分军队继续围困江油关,自己则亲自率领精锐部队,绕道而行,企图从背后偷袭蜀军。
诸葛亮通过密探得知了邓艾的动向,他微微一笑,说道:“邓艾果然沉不住气了。既然他想偷袭,那我们就将计就计。” 他命廖化在邓艾的必经之路上设下重重埋伏,只等邓艾自投罗网。
夜幕降临,阴云密布,伸手不见五指。邓艾率领部队小心翼翼地行进在山间小道上。他心中有些忐忑,总觉得西周弥漫着一股诡异的气息。突然,一声梆子响,西周顿时亮起无数火把。廖化从山坡上一跃而下,大声喝道:“邓艾,你己中我军埋伏,速速投降!”
邓艾脸色大变,却并未慌乱。他迅速指挥士兵列阵迎敌。双方在黑暗中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厮杀。刀光剑影闪烁,鲜血染红了土地。邓艾的士兵虽然精锐,但在蜀军的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