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降临时,雪水汇成的小溪涨了水,潺潺流过学舍墙角。阿禾煮了腊肉粥,明远捧着碗,热气模糊了他眼角的疤。孩子们己经睡熟,嘴角还沾着粥粒,陈先生在灯下修补那本《论语》,明远帮着裁纸,苏羽则在门槛上削着新的木牌。
“要刻什么?” 明远瞥见他手里的竹片。
苏羽将刻刀往竹上用力一凿,溅起的木屑落在衣襟上:“笃行。” 他望着门楣上晃动的 “守拙” 木牌,“守拙以清心,笃行以致远。”
明远忽然笑了,眼角的疤在油灯下柔和许多:“钟太傅说,京城那边也有人在偷偷办学,就像咱们这样,在市井里,在山林间,把火种藏起来。”
檐角的冰棱还在滴水,叮咚声伴着书页翻动的沙沙声。苏羽想起钟太傅信里的最后一句:“星火虽微,可燎原。” 他摸出藏在袖中的信纸,借着油灯点燃,灰烬被风吹着飘出窗外,落在渐暖的泥土里,仿佛一颗种子悄然埋下。
夜色渐深,炉火依旧旺着。新刻的 “笃行” 木牌靠在墙角,等待着明日被挂上楣梁。月光穿过窗棂,在地上织出银亮的网,将沉睡的孩子们、忙碌的身影、跳动的灯火都温柔地罩在里面。
夜阑人静,学舍内的一切都仿佛被月光温柔地拥抱着。炉火偶尔发出轻微的噼啪声,像是在为这宁静的夜晚伴奏。陈先生放下手中的针线,揉了揉有些酸涩的眼睛,那本《论语》的修补工作己近尾声,书页间的裂痕被细心地缝合,仿佛那些曾经断裂的思想脉络也随之重新连接。
他望向墙角熟睡的孩子们,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这些孩子大多是战乱中失去亲人的孤儿,是他们从废墟与荒野中一一寻来,给了他们一个暂时安稳的家,更给了他们知识的滋养。最小的那个孩子叫小石头,睡梦中还咂着嘴,许是梦到了白天阿禾分给他的那块麦芽糖。
阿禾端着一盆热水走了进来,轻声道:“先生,夜深了,您也歇息吧。” 她将水盆放在陈先生手边,又拿起墙角的抹布,细细擦拭着桌面,动作轻柔,生怕惊扰了这份宁静。
陈先生点点头,却没有起身,只是拿起那本修好的《论语》,轻轻摩挲着封面:“再看看,这些孩子们,以后可都要靠这些书来明事理、辨是非啊。”
明远裁好了最后一张纸,整齐地叠放在一旁,他看向苏羽,见他仍在专注地打磨着那块 “笃行” 木牌,竹片的边缘在他的打磨下变得光滑圆润。“苏羽,明日挂木牌时,我来搭梯子吧。”
苏羽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暖意:“好,有劳了。” 他放下木牌,伸了个懒腰,活动着有些僵硬的手腕,“这木牌,定能像‘守拙’那般,守护着咱们这学舍。”
炉火映照在众人脸上,每个人的心中都涌动着一股莫名的力量。明远想起自己年少时,也曾在战火中颠沛流离,是先生们的教诲让他找到了前行的方向。如今,他也想成为那样的人,为这些孩子们点亮一盏灯。
“明远,你说京城那边的学舍,会不会也像咱们这样,藏在不起眼的角落里?” 阿禾一边收拾着碗筷,一边好奇地问道。
明远沉吟片刻,答道:“应该是的。钟太傅说他们在市井里、山林间,把火种藏起来。越是不起眼的地方,越能让这火种延续下去。” 他望向窗外,月光下的山林静谧而深邃,仿佛藏着无数的秘密。
苏羽将打磨好的木牌轻轻立在墙角,与那 “守拙” 木牌遥遥相对。“守拙以清心,笃行以致远。这两句话,或许就是咱们办学的宗旨吧。” 他感慨道,“咱们不求声名远扬,只求能让这些孩子们学到真本事,将来能为这乱世出一份力。”
陈先生闻言,抚着胡须连连点头:“说得好。乱世之中,能守住本心,潜心育人,便是最大的功绩。” 他将《论语》小心翼翼地收好,“明日,还要给孩子们讲‘仁’字的含义,让他们明白,无论何时何地,心怀仁爱,方能行稳致远。”
夜色越来越浓,学舍外的小溪潺潺流淌,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檐角的冰棱还在不时地滴下水珠,叮咚作响,像是在为这即将到来的黎明倒计时。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学舍里就热闹了起来。孩子们一个个从睡梦中醒来,揉着惺忪的睡眼,跑到院子里。小石头第一个发现了墙角的 “笃行” 木牌,好奇地凑过去看。
“这是什么呀?” 小石头指着木牌问道。
正在院子里洗漱的苏羽听到声音,走了过来,摸了摸小石头的头:“这叫‘笃行’,是告诉我们,做事情要踏踏实实,坚持不懈。”
小石头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又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