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改制的传动装置反复调试;杏花姑娘带着后勤队挨家挨户收集蓖麻油,油灯下,她们将松脂熬成粘稠的液体,整个山谷飘着刺鼻的焦香。
然而,当第一具量产型火焰喷射器组装完成时,燃料危机彻底爆发。贵华润拧开燃料罐,看着里面稀薄的混合液,眉头拧成死结 —— 按照标准配比,现有的原料只够填充 20 具。
他连夜起草电报:"燃料严重短缺,急需采购蓖麻油、酒精、松脂,盼速支援。"
总部的回电比预想更快。硼总亲自发来加急电报:"己协调三分区筹集物资,但运输需突破日军三道封锁线。
望兵工厂同步研发替代燃料。" 贵华润攥着电报,在车间里来回踱步。突然,他的目光落在墙角的木箱上 —— 那是战士们缴获的日军发胶,成分标注着易燃的有机溶剂。
"立刻召集化学组!" 贵华润抓起发胶罐冲向实验室。三天三夜,窑洞内充斥着刺鼻的气味。技术员们将发胶与松脂、酒精混合,反复调整比例。
第五次试验时,混合液在喷管中剧烈燃烧,差点炸毁整个工作台。但当改良后的燃料成功喷射出十米长的火舌时,满身污渍的王明远教授激动得抱住贵华润:"成了!用发胶替代 30% 的蓖麻油,原料缺口能补上!"
与此同时,运输队的生死突围也在紧张进行。由老侦察兵赵铁牛带队的二十人小队,赶着装满燃料的马车,在雪夜踏上征途。他们专挑野兽出没的山道,用树枝扫去车辙痕迹。当行至离封锁沟还有五里地时,探照灯突然扫过山坡。
"分散隐蔽!" 赵铁牛一声令下,队员们迅速将油桶滚进雪窝。日军巡逻队的皮靴声由远及近,一名战士怀里的婴儿突然啼哭,千钧一发之际,赵铁牛扑过去捂住孩子的嘴,等日军离开,他的手掌己被咬得鲜血淋漓。
黄崖洞的生产线上,新配方的燃料被注入金属罐体。每具火焰喷射器都要经过三重检测:先是压力测试,将罐体浸泡在水中加压,观察是否漏气;再是射程测试,在靶场点燃枯草,确保火舌稳定;最后是耐高温测试,将喷管置于炭火上炙烤十分钟,检查是否变形。杏花姑娘带着女工们在每具武器上系上红布条,上面绣着 " 烧尽日寇" 的字样。
当运输队突破重重封锁,带着沾满血迹的油桶冲进兵工厂时,整个厂区沸腾了。贵华润抚摸着油桶上的弹孔,声音哽咽:"这些燃料,是同志们拿命换来的!" 他转身对工人们喊道:"加快速度!让每一滴燃料都变成烧向鬼子的烈火!"
半月之期将至,108 具火焰喷射器整齐排列在窑洞前。贵华润背着一具成品,在靶场进行最后一次演示。随着扳机扣动,炽热的火舌如赤龙出渊,瞬间将百米外的模拟碉堡吞噬。围观的战士们高举步枪欢呼,一名老兵抹着眼泪说:"有了这玩意儿,俺们再也不用拿血肉之躯填鬼子的枪眼了!"
此刻的总部作战室,硼总盯着电报上 "按时完成" 的字样,将搪瓷缸重重砸在地图上。地图上,代表日军据点的红点在火焰喷射器的图标前,显得那样脆弱。他对着参谋们大声下令:"通知各部队,准备迎接一场让鬼子魂飞魄散的火攻!" 而在黄崖洞,新的订单己经下达,兵工厂的炉火越烧越旺,照亮了太行山脉的夜空,也照亮了抗战胜利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