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了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了小说网 > 铁血军工:从1938到上甘岭 > 第46章 熔炉里的破晓之光

第46章 熔炉里的破晓之光

太行山的蝉鸣被兵工厂的轰鸣声彻底掩盖。-求/书~帮_ `已¨发′布¢罪.薪′蟑`截,滚烫的热浪裹挟着钢铁的气息,在黄崖洞的沟壑间翻涌。

当那台历经波折从美国采购的炼钢设备完成最后一道调试时,操作台上的红色警示灯骤然转为绿色,电弧炉瞬间迸发出刺目的强光,如同一轮人造太阳在窑洞深处升起。

贵华润戴着厚重的护目镜,望着炉内翻滚的钢水如同沸腾的岩浆,飞溅的火星在防护服上砸出细小的坑洞,他的心跳随着机器的嗡鸣剧烈起伏——这不仅是一台设备的运转,更是八路军工业力量从“土法炼钢”迈向现代工业的转折点。

新设备的投产带来了颠覆性的产能飞跃。

过去依靠坩埚小批量冶炼,工人们需要轮班守着简陋的熔炉,每月仅能产出5吨钢材,且杂质含量高,时常出现脆裂问题。

如今这座电弧炼钢炉采用先进的碱性氧化法,配合从美国引进的光谱分析仪实时监测成分,单日产量就突破3吨。

配套的轧钢机将赤红的钢锭压制成规整的钢板、钢条,传送带吞吐着银光闪闪的半成品,运输队的骡马车队从早到晚在厂区与仓库间穿梭,蹄声与车轮声交织成激昂的生产进行曲。^x-x.k`s^g?.+c¨o¢m/

三个月后,八路军的钢铁总产能达到每月120吨,不仅满足了自身武器生产需求,还能支援晋察冀、晋绥等其他根据地建设。

高射机枪研发小组的窑洞内,气氛紧张得如同拉满的弓弦。

第47版原型机被固定在自制的测试架上,暴雨拍打着临时搭建的防水棚。陈炳坤教授的白衬衫早己被汗水浸透,他紧紧盯着秒表,陈启文博士握着数据记录仪的手微微发抖。

“开始!”随着一声令下,机枪喷出火舌,弹壳如雨点般坠落。当连续射击800发后,枪管只是微微发烫,通过校准仪测量,精度下降仅3%。“成功了!”陈启文激动地将记录板摔在桌上,墨水在数据上晕染开来。

贵华润连夜带着这台凝聚着智慧与血汗的武器赶往总部。

在简陋的作战室里,硼总接过“太行猎鹰”,粗糙的手掌抚过刻着编号的枪身,金属的凉意与体温交织。他举起机枪对准窗外的夜空,夕阳的余晖在枪管上流淌:“就叫‘太行猎鹰’,让小鬼子的飞机知道,咱们的天空不是他们想来就来的!”

然而,研发团队的脚步并未停歇。*兰!兰¢闻-穴- /首+发?“20毫米高射炮才是真正的制空重器!”

在技术研讨会上,陈启文将图纸重重拍在桌上,图纸上复杂的膛线设计和液压供弹系统让众人倒吸冷气。但现实很快泼来冷水:

普通钢材根本无法承受20毫米炮弹的巨大膛压,首次试射时,炮管如同脆弱的玻璃般炸裂,碎片嵌入土墙半尺深。

老钳工老李蹲在废墟前,指甲缝里还嵌着铁屑,突然想起幼时母亲纳鞋底的场景:“咱们能不能像叠千层底那样,一层一层把钢片压合?”

这个大胆的设想开启了新的尝试。团队将不同含碳量的钢材切割成薄片,采用“层压锻造法”反复锤炼。在第17次试验中,当炮管承受住模拟膛压测试时,整个车间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

但新的问题接踵而至:自动供弹系统的卡壳故障频发,技术员们连续七天睡在车间,用缴获的自行车链条和缝纫机零件反复改良,终于设计出可靠的链式供弹装置。

120毫米迫击炮的研发之路同样布满荆棘。

在五台山的实弹测试场,炮弹的落点如同醉酒般偏移,即便使用周正明教授设计的液压缓冲炮架,依然无法解决后坐力导致的精度问题。

更棘手的是,新型发射药在潮湿环境中稳定性骤降,曾在一次试射时发生迟发火现象,险些酿成大祸。周正明的白发在两个月内全部变白,苏婉秋的防护手套被化学试剂腐蚀得千疮百孔。

转机出现在一个暴雨倾盆的深夜。一名技术员在处理原料时,不慎将防水用的蜂蜡滴入发射药混合物中,意外发现其防潮性能大幅提升。

化学组立刻抓住这个灵感,将蜂蜡、松香与火药按特殊比例混合,经过上百次燃烧测试,终于研制出新型防潮发射药。而在精度改良上,团队借鉴钟表匠的微调原理,设计出可旋转的刻度盘式瞄准装置,通过精密的齿轮组实现0.1度的精准调节。

当改良后的迫击炮在山地环境中连续命中五公里外的移动靶时,观察员通过望远镜看到爆炸的火光,泪水模糊了镜片。

随着武器研发的推进,兵工厂的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