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操作着新型干扰吊舱,兴奋地喊道:
"就像在黑暗中突然点亮探照灯,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暴露无遗!"
超视距空战的常态化彻底改写了空战规则。以往需要贴身缠斗的场景,如今在百公里外就己决出胜负。
某航空团的战术总结会上,团长展示着震撼数据:新装备列装后,近距格斗占比从70%骤降至20%,"发现即摧毁"成为现实。
但这也带来新挑战,飞行员必须在数秒内完成目标识别、威胁评估、战术决策,对综合素质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
当中国新型空战体系的实战视频出现在五角大楼的情报分析会,现场陷入死寂。情报主管擦拭着额头冷汗:
"他们的导弹射程比AIM-120C远50公里,雷达探测距离超过我们的E-3预警机!"
更令美军震惊的是,中国空军己实现从平台对抗到体系作战的跨越——这正是美军研究十年尚未突破的领域。
国会听证会上,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代表挥舞着技术参数:
"必须立即启动六代机研发!否则制空权将彻底旁落!"
但反对党议员展示的对比数据更令人震撼:"中国用美军十分之一的研发经费,实现了技术反超。
我们输在实验室与战场的脱节!"这番质问让整个会场陷入沉默。
国际舆论场掀起惊涛骇浪。俄罗斯《红星报》刊文:"中国空军完成了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蜕变。"欧洲媒体惊呼:"东方天空升起新的制空王者。"
东南亚某国空军基地内,飞行员们反复观看中国空战演练视频,将关键数据手抄在飞行手册扉页。
荣耀背后,是无数无名者的热血与牺牲。沈飞总装车间的光荣墙上,上千张照片记录着奋斗者的身影:
有在极寒环境中测试设备冻掉脚趾的科研人员,有连续工作72小时晕倒在控制台的工程师,还有为保护试验数据遭遇坠机事故的试飞员
贵华润每次来到这里,都会对着照片行军礼:"你们才是真正的长空脊梁。"
导弹设计师陈海的办公室抽屉里,压着儿子五岁时画的全家福,背面稚嫩的笔迹写着:
"爸爸,你什么时候回家?"三年来,他只通过视频见过孩子三次。
PL-1试射成功当晚,他对着照片哽咽:"儿子,爸爸造的导弹,能守护你和祖国的蓝天。"
试飞员王刚的飞行服上布满补丁,那是十一次重大险情留下的印记。
某次发动机空中停车,他在失去动力的情况下,凭借精湛技术完成"无动力迫降",在医院躺了三个月。当记者问及感受,他指向停机坪上的飞机:
"只要能让它们早日守护祖国蓝天,再危险也值得。"
夕阳为停机坪镀上金边,歼-2机群的银灰色机身泛着冷峻光泽。贵华润翻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在扉页写下:"这只是起点。六代机、空天战机...我们的征途,是浩瀚星河。
"此刻,万里长空之上,无数钢铁雄鹰正展翅巡航,它们的每一次轰鸣,都是对和平最坚实的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