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梁群峰不懂,篡改档案改得了职级,改不了老百姓心里的秤。"
祁同伟想起在汉江省推行的 "物证箱" 计划,每个箱子里都有他手绘的证据链图谱,正是当年高育良要求的 "理论可视化":"基层民警需要的不是法条堆砌,是把法理学变成菜市场的秤杆。-芯·完,夲!鉮*占. ,首!发."
他摸了摸口袋里的《干部个人事项报告》,婚姻状况栏的空白突然发烫 —— 那是梁群峰式官僚永远无法理解的基层温度。
高育良似乎看穿了他的心思,指着雕塑的独角:"獬豸辨是非,先辨人心。2000 年我带师母去孤鹰岭调研,老支书拉着我的手说,没有了那些可怕的毐 品交易,大家生活都不像之前的小心翼翼。"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高老师的声音低下来,"后来梁群峰被问责,不是因为打压你,是因为他试图让法治向权力低头 —— 这才是真正的政治幼稚。"
正午的阳光穿过银杏叶,在石板路上投下斑驳光影。
高育良忽然说起汉东政法大学的新校区规划,眼神里带着学者的憧憬:"明年要建基层法治研究中心,想请你当特聘研究员。"
他从纸袋里又掏出本书,是哈耶克的《法律、立法与自由》,"这本书的译者是你师母,她总说你是 ' 行走的法治案例库 '—— 是研究中国法治生态的珍贵标本。"
祁同伟翻开扉页,师母的钢笔字秀雅工整:"同伟:记得本科时你总在食堂画法律流程图,连打饭阿姨都认识你。法治的温度,就在那些皱巴巴的纸页里。"
想起师母当年偷偷塞给他的粮票,想起高育良为他争取到的研究生保送资格,他忽然觉得,眼前的教授不仅是学术导师,更是法治路上的守护者。
"个人生活也要有规划。"
高育良忽然转换话题,语气里带着长辈的关切,"当年梁群峰打压你,试图让你对法治失去信心,可你在孤鹰岭种下的法治种子,如今在汉江开花结果。"
他指了指祁同伟的右肩,"现在组织上要求全面发展,不是苛责,是希望你能在更高平台上,让梁群峰们明白:真正的法治人,既能在基层扛住打压,也能在庙堂守住初心。"
"其实我当年羡慕过你在孤鹰岭的实践," 高育良忽然说,声音里带着少见的怅惘,"学者总在书斋里构建法治模型,却忘了真正的法治模型,藏在你这样的基层执法者的鞋底和笔尖。"
他望向远处的行政楼,那里曾是他递交挂职申请的地方,"如果当年能踏入官场,或许能从顶层设计上避免梁群峰式的权力滥用......"
祁同伟听懂了老师未说出口的遗憾。
那个在课堂上讲解 "程序正义" 的教授,内心深处始终藏着实践法治的抱负。"老师,您现在建基层法治研究中心,也是另一种形式的 ' 官场 '," 他轻声说,"而且是更需要学者的 ' 官场 '—— 用理论为实践铸剑。"
高育良笑了,拍了拍祁同伟的肩膀:"所以才让你当特聘研究员,把汉江的经验变成可复制的模式。当年我没走完的路,你正在用脚步丈量。"
越野车发动前,祁同伟摇下车窗,将高育良送的《万历十五年》放在副驾驶座,阳光恰好照亮书中夹着的《基层法治实践大纲》手稿复印件。
"陈书记最近在汉江推行 ' 法治强省 ' 战略," 他望着仍站在獬豸雕塑前的老师,声音特意放得清晰,"新建的基层法治研究中心若能接入全省司法数据平台......"
高育良的镜片闪过微光,这位曾在课堂上剖析《大明律》与基层治理关系的教授,立刻听懂了学生的言外之意。
"听说陈书记在中央党校提过你的 ' 秋风行动 '," 他忽然走近车窗,中山装口袋里露出半截钢笔 —— 那是 1995 年祁同伟送他的教师节礼物,"学者若能为执政者提供实践智库,也算另一种 ' 致君尧舜上 '。"
祁同伟点头,没有再说下去。两人都明白,在梁群峰事件后,汉东和汉江省委对基层法治人才的渴求,恰为高育良的学术抱负提供了新的通道。
"下个月研究中心成立时," 他加重语气,"陈书记可能会亲自过问 —— 毕竟,汉江省的 ' 法律明白人 ' 数据,现在每天都摆在他的办公桌上。"
高育良退后两步,望着越野车驶离的方向,嘴角微微扬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