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同伟没有明说的是,上周在省委汇报时,他已将高育良的《基层法治的知识谱系建构》作为重要参考文献呈给陈光明书记,而书记阅后特意批注:"请育良教授来汉江讲讲基层法治的 ' 知' 与 ' 行'。"
驶出校区时,祁同伟从后视镜看见高育良正低头翻看《基层法治实践大纲》,苍老的手指在 "物证箱推广计划" 的草图上停留许久。
他想起陈书记曾说:"高校学者若能跳出书斋,法治建设便有了理论与实践的双引擎。"
此刻,他忽然意识到,自己对老师的推荐不必直白,陈书记办公室案头那本折角的《法理学导论》,以及高育良手稿里与汉江实践高度重合的 "法治联络员制度",早已是最好的推荐信。
车载收音机传来汉东省新闻:"省委今日召开法治建设座谈会,邀请汉东政法大学专家参与顶层设计......"
祁同伟关掉收音机,嘴角泛起微笑。
高育良镜片后藏着的官场抱负,终将以学者特有的方式实现 —— 不是手握权柄,而是让法治理论成为执政者的指南针,正如他在汉江省让法律成为百姓的护身符。
离开前,高育良塞给祁同伟一个信封,里面是汉东政法大学基层法治研究中心的聘书:"下个月的成立仪式,希望你能来分享 ' 秋风行动 ' 的经验。"
教授的手在聘书上停顿,"中国法治的进步,从来不是靠某个人的提拔,而是靠千万个像你这样的基层执法者,把被权力揉皱的法条,在老百姓的灶台上展平。"
祁同伟握着聘书,忽然想起 1995 年第一次听高育良讲课,教授在黑板上写下 "徒法不足以自行",然后转身说:"真正的法治,在每个执法者的眼睛里,在每个百姓的灶台上。"
此刻,阳光正照在政法楼的匾额上,"汉东政法大学" 六个大字闪着温润的光,像极了高育良镜片后的目光 —— 严厉中带着期许,冷峻里藏着热望。
越野车驶离校区时,祁同伟从后视镜里看见高育良正站在獬豸雕塑前,中山装的下摆被风吹起,手里的教案纸沙沙作响。
他知道,这位在梁群峰打压下仍坚持为他奔走的教授,内心深处始终燃烧着步入官场、大展法治抱负的火焰。
而这份未竟的理想,正通过祁同伟在汉江省的实践,在基层执法的土壤里生根发芽。
车载收音机响起午间新闻,汉东省即将启动 "法治乡村建设" 试点,播报员提到的 "法律明白人培养计划",正是祁同伟在汉江省的经验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