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东水乡(鲁肃主理):利用河网密布的优势,重点恢复水稻种植。修复被战火破坏的圩田、水塘。组织船队疏通淤塞的河道,确保灌溉。鲁肃亲临水患严重之地,协调人力物力。
中原矿野(荀彧主理):曹魏控制区多平原,但也受战乱影响,土地荒芜。荀彧推行“租调制”改革:减轻赋税(租),规定每户需缴纳的布帛数量(调),鼓励垦荒。组织流民以家族或同乡为单位,分得荒田。利用辖区内丰富的铁矿资源,将缴获的联军破损兵器、铠甲,大量熔铸重锻为犁铧、锄头、镰刀,优先分发给新垦农户。“化剑为犁”成为现实图景。
蜀汉新土(简雍主理):负责新收复的江户城周边及河谷仓地区的屯垦。此地受战火摧残最重,流民最多。简雍发挥其亲和力与务实作风,深入民间,安抚惊魂未定的百姓,公平分配土地。组织人力清理废墟中的可用木石,搭建简易屋舍。将从河谷仓缴获的部分粮食作为种子贷发给农户。
并州草原(吕布掠阵,陈宫主理):这支精锐骑兵肩负特殊的军需重任。吕布麾下铁骑深入敌境及边缘地带,征用优质战马,并招募善养马的牧民,在后方设立“飞骑监”繁育、训练军马。陈宫则组织精干小队,四处勘探矿脉与丰美草场。探明的矿点由后续部队接手开采;发现的优质牧草区,则就地组织收割、加工成精良马料。这些战略物资——战马、矿石、精饲料——被源源不断输送给联军各部,充实军资。
消息传到前线行营。刘备,这位以仁德著称的君主,做出了一个震动朝野的举动。他解下伴随半生的雌雄双股剑,郑重地交给侍从保管。
“剑锋所指,乃为安民。”
换上粗麻布衣,打着绑腿,率领少数近臣侍卫,亲至成都郊外新垦的田地。
这场景极具冲击力:须发已见斑白的昭烈皇帝,不顾劝阻,走到一位因饥饿和衰老而双手颤抖的老农身边,温和而坚定地接过对方手中沉重的犁把。
“老丈,且歇息。备,亦曾耕读。”
在无数双惊愕、继而感动的目光注视下,刘备稳稳扶住犁,在刚刚解冻、还带着冰碴的湿冷土地上,犁开了新一年的第一道深沟。皇帝的亲耕,胜过千言万语的宣告。“陛下扶犁”成为仁政最有力的象征,极大凝聚了民心士气。各地官员、将领纷纷效仿,一时形成“重农桑、轻浮华”的风气。
而在江东,水资源得天独厚。
周瑜治水:这位“外事不决问周瑜”的儒将,此刻展现的是治国安邦的雄才。他深知水利是江东命脉。亲自主持,动用部分休整的水军士兵和大量民夫,疏浚主要河道,修复被战火破坏或年久失修的大型陂塘。周瑜羽扇纶巾的身影时常出现在工地上,亲自勘察水情,指点方略。“水道通,则粮道通,国脉乃通。”
孙策靖边:战争滋生了流寇溃兵。小霸王孙策岂容宵小作乱?他亲率一队轻骑,如旋风般扫荡四野。江东境内迅速肃清,百姓得以安心耕作。
粮仓反哺:气候温润,水利得修,匪患平息,使得江东的春耕进行得最为顺利。夏初,田野便泛起喜人的绿浪。周瑜未雨绸缪,提前组织船队。当第一季早稻收获,金黄的稻谷不仅堆满了江东的粮仓,更在周瑜的调度下,由强大的江东水军战船护航,沿着疏浚后的河道和近海航线,源源不断地运往曹魏、蜀汉和西凉军的前线。江东,成为了龙国阵营最坚实的粮仓和输血大动脉。
吕布,这位战场上的“飞将”,深知骑兵的命脉在于战马。江户之战后,并州铁骑损失惨重,缺马问题尤为突出。他并未坐等,将防务交予高顺、张辽,亲率一支精锐轻骑北上,深入广袤的北部草原地带。
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他们遭遇过游牧部落的小规模冲突,经历过恶劣天气的考验。但吕布的勇武之名和展示出的强大武力,加上携带的、从联军处缴获的精美武器、丝绸布帛作为硬通货,最终打动了一些较大的部落首领。吕布以个人武勇在部落的摔跤、骑射比赛中折服众人,达成了稳定的战马贸易协议。源源不断的优质战马开始从草原南下,补充进四方铁骑的营寨。吕布站在高坡,望着新得的骏马在河边饮水,赤兔马在一旁轻嘶,眼中战意盎然。
曹魏控制区拥有相对丰富的矿产资源。
开矿冶炼:荀彧坐镇后方,大力组织流民和军属中的健壮者,在军队保护下,恢复和扩大矿山开采。巨大的矿坑再次响起叮当声,满载矿石的车队络绎于途。靠近矿区的冶炼工坊日夜不息,炉火熊熊,映红了夜空。缴获的联军铁器、战场上回收的残破兵甲,被投入熔炉,重铸为崭新的刀枪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