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铅笔轻轻写了一行字:“建议设立‘绿色材料成本分摊基金’,出口溢价反哺投入。”写完,她合上本子,没让人看见。
第三天评审会上,小林放出了三天的数据对比图。环保砂混料的玻璃透光率波动在0.3%以内,完全达标。能耗方面,因燃料比优化,反而比纯料批次低了1.2%。
“这说明什么?”刘好仃指着图表,“不是环保拖后腿,是咱们以前没算细账。”
小林咧嘴一笑:“下次财务再来闹,我就把这图贴他办公室门上。”
老张在记录本上画了条曲线,标注着“燃料峰值出现在夜班交接后15分钟”。他盯着那点,若有所思。
“习惯问题。”他说,“新班组上来手生,多烧了十五分钟。”
刘好仃点点头:“那就把操作规范再细化,交班前半小时,老带新实操演练。”
小林突然抬头:“咱们这不光是改炉子,是改人。”
“对。”刘好仃笑了,“炉子冷了能重点,人要是凉了,厂就真废了。”
17号炉的数据终于稳定上传g-pulse,系统自动标记为“绿色试点产线”。刘好仃站在主屏前,看着那行绿色小字,没说话。
阿芳走过来,轻声问:“下一步呢?”
刘好仃正要开口,老张突然从控制台传来一声低呼:“等等,曲线不对——夜班刚接班,燃料消耗冲上去了,比昨天高18%。”
刘好仃快步走过去,盯着屏幕。小陈也凑了过来,指着数据流:“师傅,这波动……是不是因为新砂预热时间不够?”
刘好仃没答,只伸手点了点屏幕,调出交接时段的操作日志。他的手指停在一条记录上:【04:32,进料速率提升至120%】。
“太快了。”他说,“火候没跟上。”
他转身抓起对讲机:“通知夜班小李,下次进料降速,先稳温再增量。另外——”
他顿了顿,声音沉下来。
“明天茶话会,加个议题:怎么把老师傅的手感,变成新班组的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