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带着一丝感慨,“人盯机器,机器才不会睡过去。”他的话语仿佛在提醒大家,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人工的力量依然不可忽视。
小李没再反驳,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思考,随后低头开始认真打分。其他人见状,也纷纷拿起笔,开始了自己的评分之旅。刘好仃看着大家认真的样子,微微一笑,然后在投影旁画了个二维图。横轴是“是否立即影响生产”,纵轴是“是否可能引发连锁故障”。四个象限里,右上角标着“高紧急 - 高影响”,用红笔醒目地圈了出来。
“清滤网”首先被大家一致认可,进入了红区。轮到“换操作椅”时,大家都犹豫了一下,毕竟老陈弯腰查接口的画面还历历在目。他的背影略显佝偻,脸上的皱纹里似乎都写满了疲惫,让人看着心疼。最终,“换操作椅”也被划了进去。
“配电房防鼠”起初被小李划在边缘,似乎觉得它没那么重要。刘好仃却皱起了眉头,他熟练地调出维修日志,开始仔细查看。过去三个月,六次非计划停机,四次之前都有巡检员写过“通风口有异物”或“滤网边缘破损”。可当时没人理会这些细节,直到老鼠咬了线,问题才真正爆发出来。
小王听到这些数据,把笔一拍,脸上露出愤怒的神情:“这不是小事,是定时钟。”他的声音在会议室里回荡,仿佛在敲响警钟。
老周在“熔炉能耗”那栏写了个“?”,又画了个小扳手,沉默不语。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无奈,似乎对这个问题的复杂性有些头疼。
打分继续进行,气氛逐渐热烈起来。有人提出“it系统响应慢”也该进候选。刘好仃抬了抬眼镜,问道:“谁记录过?”他环顾了一圈,只见大家纷纷摇头,只有小李提过一次,还是上个月。
“一次不算预警,”刘好仃斩钉截铁地说,“三次以上,才算有人开始扛。”他的语气坚定而有力,仿佛在强调一个重要的原则。
小李记下这句话,在本子上认真地写下:“预警三次 = 风险权重”,还特意圈了圈“三”这个数,似乎要将这个原则牢记在心。
小张一直坐在后排,没怎么说话。他静静地坐在那里,手里拿着笔,在本子上画了两张对比图。一张是“系统自动报警”的问题,上面标注着各种报警时间和情况;一张是“工人手写记录”的问题,记录着那些被系统忽略的细节。他发现,后者平均比前者早发现47小时。这个惊人的发现让他心中一动,他忍不住抬头看了眼屏幕,正好看见刘好仃把“液温波动”拖进红区,还特意放大了他手写的那页纸。
那一刻,他觉得那张皱纸,像是被人从水里捞了出来,带着一种特殊的意义和价值。它不再是一张普通的纸,而是工人们责任心和敏锐观察力的见证。
会议过半,经过大家的激烈讨论和认真筛选,三项高优先级候选终于出来了:
冷却塔滤网定期清理(5次记录)
镀膜机液温波动预警机制(4次记录)
配电房防鼠及护网加装(3次记录)
小李看着名单,还是有点不甘心,他的眉头紧锁,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纠结:“就这些?没有技术升级?没有设备更换?”他觉得这些改进项似乎有些“小家子气”,不够高大上。
“有啊。”刘好仃微笑着说道,“等我们把这三件‘小事’做成习惯,再谈大动。”他的眼神中充满了信心和耐心,仿佛在描绘一幅美好的蓝图。
“可管理层要的是kpi。精武晓说旺 更芯醉筷”小李压低声音,表情有些担忧,“拿‘清滤网’去汇报,会不会显得我们没格局?”他的脑海中似乎已经浮现出管理层那不满的表情和严厉的批评。
老周扭头看他,眼神中带着一丝不屑:“那你告诉我,b2307要是真出了大问题,他们是要一份漂亮的ppt,还是要一条没炸的生产线?”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仿佛在质问小李的价值观。
没人接话,会议室里陷入了一片沉默。大家都陷入了沉思,思考着这个问题背后的深意。
刘好仃打开电脑,调出一张新图。横轴是“问题发现来源”,纵轴是“故障发生前平均预警时间”。两条柱状图并排,一条标着“系统报警”,一条标着“人工记录”。人工记录的那根,高出一大截,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人工的巨大优势。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