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介商贾之身踏入秦国朝堂,皆是谨小慎微,不敢有半分疏忽。”
“真当朝堂之事,仅靠手中刀剑便能解决?那只会给自己招来灾祸。”
长安君倘若死于秦国境外,只要北斗未留下确凿的证据,自然可以动手,还能够百般嫁祸。
即便秦国朝堂有人怀疑此事乃吕不韦所为,可也无人会为了一个亡者与吕不韦作对,给自己惹来杀身之祸。
但要是长安君在咸阳遇害,那便是秦国惊天动地的大事,必然会令众人惶恐不安,所有人都会与吕不韦对立。
权倾朝野并非真能随心所欲,如此只会众叛亲离。
即便是封建鼎盛时期的皇帝,也需运用权术手段,以合理合规、有理有据的方式,去达成自己的意愿,同时还得平衡权力,防止臣子凌驾于皇帝之上。
权力的本质乃是一种公众认可的信条,当公众不再认可,当信条遭到破坏,那权力便会瞬间消散。
吕不韦本就是当下规则的最大受益者,他若昏了头才会主动去打破规则。
吕不韦此时低下头,凝视着手中的竹简,神色复杂,叹息道:
“若长安君并非秦国王室,那该多好。”
到了吕不韦这般地位,他所追求的无非是青史留名,达成崇高的个人抱负。
故而他渴望在自己手中,让秦国实现一统六国的大业。
甚至在秦国尚未开启统一战争的当下,吕不韦便已未雨绸缪。
他召集天下的能人志士,撰写《吕氏春秋》,涵盖百家之言,只为探寻一条在大一统后秦国应走的道路,摸索其中的意识形态。
毕竟当下管理秦国的这套体系,未必适用于一统之后的庞大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