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糯香甜。水是干净的甜水,没有丝毫铁腥气。火候掌握得恰到好处,米粒己经煮开了花,汤水浓稠顺滑,入口即化。就连那几粒枸杞,也是肉厚核小的上品。旁边那碟酱萝卜,脆嫩爽口,咸淡适中。
这绝对不是诏狱大厨房能做出来的水准!这分明是用了心思,单独为她熬制的!
巨大的反差让梦琦一时间有些无所适从。胃里因为饥饿而产生的痉挛,在闻到这纯正米香的瞬间,变得更加强烈。身体对于温暖、干净食物的渴望是如此真实。
但理智告诉她,事情绝不简单。袁清晏那样的人,心思深沉,行事莫测,绝不会无缘无故地对一个嫌疑犯施以“恩惠”。
他在观察她!
这个念头如同电流般击中了梦琦。他在观察她对食物的反应!他在利用她身为厨师的本能,来判断她的心性,甚至……获取信息?
那么,这碗粥,就不仅仅是一碗粥了。这是他们之间,一场无声的较量,一条隐秘的沟通渠道!
梦琦的心跳再次加速,但这一次,不再是因为恐惧,而是因为一种混合了紧张、兴奋和孤注一掷的决心。
她明白了!她要传递的信息,或许可以通过“食物”本身来表达!
她不能首接说出“石髓”,那太突兀,太冒险。但她可以利用自己对食材、对味道的敏锐感知,通过分析这碗粥,或者未来可能出现的其他食物, 微妙地暗示出一些与案情相关的细节,引导袁清晏去思考,去联想!
这很难,如同在钢丝上跳舞,稍有不慎就可能弄巧成拙,甚至引火烧身。但这是她目前唯一能想到的、有可能自救的办法!
她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首先,她必须“正常”地吃掉这碗粥,不能表现出过度的惊讶或感激,以免引起怀疑。同时,她要仔细品味,记住这碗粥的每一个细节。
她小口小口地吃着,动作优雅而专注,仿佛不是在阴冷的牢房里,而是在某个窗明几净的雅间品尝珍馐。每一粒米,每一口汤,都在她的舌尖细细流转。
新米,应该是京郊产的贡米,颗粒饱满,胶质丰富。水,清冽甘甜,像是玉泉山的水。火候,文火慢熬,至少两个时辰以上。枸杞,来自宁夏的上品。酱萝卜,刀工均匀,腌制时间恰到好处,隐约还有一丝极淡的……桂花香?
这绝对是用了心的!甚至可能……是出自某个厨艺不俗的人之手?是袁清晏府上的厨子?还是……他特意吩咐云边楼送来的?(虽然这个可能性不大,但梦琦还是忍不住想了一下。)
吃完粥,她将碗和碟子整齐地叠好,放在窗口边,等待狱卒来收。然后,她重新坐回稻草堆上,开始复盘自己的计划。
如何通过食物传递关于“石髓”的信息?
石髓生长在阴湿山岩。她可以旁敲侧击地提到某些带有类似环境气息的食材,比如某种特殊的山菌、或是某种水生的、带有土腥气的根茎?
石髓气味独特,微腥带异香。她可以强调自己对某些“腥”味或“异香”的敏感,或者在评价食物时,刻意提及某些不寻常的气味组合?
石髓可入药,与“鬼见愁”、“紫金砂”等物可能相关。她可以在谈论食物滋补或药膳时,隐晦地提及某些药物相冲的原理,或者对某些“大补”之物表示出特别的关注或质疑?
这一切都需要机会,需要袁清晏继续通过“食物”来试探她,更需要她把握好分寸,既要传递出有效信息,又不能暴露自己的真实意图。
这无疑是一场豪赌。赌的是袁清晏的智慧和多疑,赌的是他对真相的执着,也赌的是自己那颗七窍玲珑心和一身厨艺绝学,能否在这绝境之中,为自己博得一线生机。
时间在等待和思索中缓慢流逝。牢房外的甬道里,偶尔传来狱卒巡逻的脚步声和铁链拖动的声响,提醒着她身处的险恶环境。
傍晚时分,牢门的小窗口再次打开。送来的晚餐,依旧是干净的白瓷碗,里面盛着一碗……鸡汤面。
面条是手工擀制的,筋道爽滑。汤色清亮,是上好的清鸡汤底,鲜美醇厚。上面卧着几片薄薄的鸡脯肉,焯烫得恰到好处,滑嫩不柴。还点缀着几根碧绿的、切得极细的小葱花。
香气扑鼻,诱人至极。
梦琦的心再次提了起来。又是这样规格之外的、精心制作的食物!袁清晏的试探,还在继续!
她深吸一口气,端起碗,开始仔细品尝。
面条是加了鸡蛋和少许碱水和面,反复揉压后手工切成,才能有如此筋道的口感。鸡汤……这汤底极清,鲜味纯粹,绝非寻常肉汤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