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了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爱了小说网 > 红谍传奇 > 第五卷·第10章:狡兔三窟谋新篇

第五卷·第10章:狡兔三窟谋新篇

忘记我们的国家正在遭受苦难,要时刻想着能为她做点什么。比如,好好读书,明事理;比如,看到不平的事,敢于说真话。”

水生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眼神亮晶晶的。

除了教书,苏影很快融入了高桥镇的文化圈子。她利用“沈先生”的人脉,拜访了几位当地颇有名望的老学究和乡绅,与他们谈诗论画,品评古籍。她刻意收敛了在上海时的锋芒,展现出一种对传统文化深有研究又略带病弱忧郁的才女形象,赢得了不少好感。

一次,在镇上有名的乡绅顾老爷家品茶赏画。顾老爷是个前清秀才,酷爱收藏字画。席间,顾老爷得意地展示他新得的一幅据说是石涛的山水小品。

苏影仔细端详片刻,秀眉微蹙,带着几分迟疑和恰到好处的谦逊开口道:“顾老,恕晚辈眼拙。这笔墨气韵……似乎与石涛晚年的萧散苍茫略有不同,倒是……更近些金陵画派的某些笔意?”她引经据典,说得头头是道,既点出了可能的疑点,又不失晚辈的恭敬。

顾老爷一愣,重新拿起放大镜仔细观看,半晌,抚掌大笑:“柳小姐好眼力!好学识!一语中的!老夫差点走了眼!看来这‘病西施’肚子里是真有墨水啊!哈哈!”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看向苏影的目光顿时多了几分真正的钦佩。这“病西施”的才名,很快就在高桥镇的文化圈子里传开了。

借着这层文化人的身份,苏影开始不动声色地执行她的另一项核心任务——筹款。她不再像在上海那样发起轰轰烈烈的公开募捐,而是采用了更隐蔽、更符合她当下身份的方式。

“沈伯伯,”一次“偶遇”镇上开明米商秦老板时,苏影对老塾(沈先生)忧心忡忡地说,“昨日批改学生作文,看到水生写他阿爹在码头扛活扭伤了腰,家里断了生计,连抓药的钱都没有……孩子写得情真意切,我这心里实在难受。” 她适时地用手帕按了按眼角。

老塾立刻叹息:“唉,这年头,穷苦人日子艰难啊!码头那活计,又累又危险。”

一旁的秦老板闻言,脸上也露出同情之色:“柳先生心善啊!这些苦命人……这样吧,”他略一沉吟,“我米行里还有些陈米,成色不太好,但还能吃。柳先生看看,能不能以学校的名义,接济一下水生家这样的实在困难户?也算我老秦积点阴德。”

“这……秦老板真是菩萨心肠!我代孩子们谢谢您了!”苏影连忙起身,深深一福,脸上带着感激和惊喜。这些“陈米”,经过地下渠道的巧妙运作,最终变成了运往苏区的宝贵粮食的一部分。

又有一次,苏影“无意间”向一位家里开着药铺的乡绅夫人提起:“……我那远房的表哥,在江西那边跑生意,写信回来说,那边山高林密,瘴气重,疟疾横行,缺医少药得厉害,好多娃娃都夭折了……听着就揪心。”

乡绅夫人信佛,最听不得孩子受苦,连念阿弥陀佛:“造孽啊!柳小姐,你表哥那边……需要些什么药?我们药铺虽小,一些寻常的奎宁、金鸡纳霜还是有的。我跟我家那口子说说,看能不能匀出些来,也算结个善缘。”

就这样,一点一滴,润物无声。苏影以“柳青”这个温婉、博学、富有同情心的女教师、女作家的身份作掩护,如同春雨渗入干涸的土地,在高桥镇的文化圈和乡绅阶层中,悄然编织着一张无形的网。她筹集到的款项和物资,通过老塾掌握的可靠渠道,源源不断地汇入支援苏区的洪流之中。她的武器,不再是沙龙里的妙语连珠,而是手中的粉笔、口中的诗词、和那颗时刻装着家国与同志的心。

当一包包贴着“赈济江西灾民”标签的药品和粮食,从高桥镇的码头悄然运出时,苏影正站在小学简陋的讲台上,带着孩子们朗声诵读:“……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清朗的读书声飞出窗外,在江南水乡湿润的空气里飘荡,充满了不屈的希望。

青浦朱家角,临河小院。

阁楼的窗户被厚厚的棉被和黑布帘遮挡得严严实实。昏暗的油灯下,钟怀远布满血丝的眼睛死死盯着工作台上那台己经组装完成的“启明二号”电台。它静静地卧在那里,冰冷的金属外壳泛着幽光,像一头蓄势待发的猎豹。

钟怀远的手指悬在发报键上方,微微颤抖。不是恐惧,而是长时间精神高度集中和体力透支后的生理反应。连续几天几夜的调试、组装、测试,耗尽了他的心力。最后一次内部测试,所有指示灯都显示正常,耳机里传来的自检信号清晰稳定。但,这只是内部的成功。真正的考验,是将信号发送出去,穿透这数百公里的空间,被远在江西苏区的同志接收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